腊月二十三,是我国传统的祭灶节,也就是“小年”。为了让灶神上天庭时,多说好话,就有了吃麻糖的习俗。麻糖香香脆脆,咬上一口咔咔作响,让人垂涎欲滴。
在托克托县新营子镇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麻糖村”——黑城村,村里的人们默默传承我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托克托县黑城麻糖制作技艺。黑城村因土质沙化、灌溉不便,所以农作物多以抗旱力强的糜、粟类为主。而麻糖的首选原料是黄米、糜米、谷米类,黑城村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米麻糖产地。加之村里的人们一直沿用传统工艺,古法熬制,做出来的麻糖香、甜、脆,成为“小年”必备美食。
今年56岁的王明在祖辈以制作麻糖为生,他和弟弟王智明十几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麻糖的手艺,如今已经30多年了。
麻糖虽然好吃,但是制作起来却十分费神。在小年快要到来的这几天,王明在几乎每天凌晨就开始忙碌。一间五六十平米的房间里,总是亮着灯,王明在和他爱人忙碌的身影在窗户上形成剪影,靠着房间里的两个土窖和一口大锅,麻糖就源源不断地生产加工出来。
“每天凌晨三点,我们来到作坊,把前一晚浸泡够12个小时的黄米上锅蒸40分钟左右,再将提前泡好的麦芽和黄米混合搅拌40分钟,放到土窖发酵。大约4个小时后,发酵后的米就会流出糖水。将糖水收集起来,用大火烧开,之后用慢火熬5个多小时。在这段时间里,要时刻观察糖的浓稠度,不然很容易将糖熬过火,当火候刚刚好时再用机器搅拌一个半小时,盛入容器内放至阴冷处冷却一小时。最后,就可以拉糖了。”王明在说。
拉糖是个体力活,记者看着那些红色的糖在一拉一回的重复动作下慢慢改变。从红色变成浅黄色,再变成白色,而王明在拉糖的动作也在一点点的费力起来,头上的汗珠也渗了出来。“拉的时候一定要匀速有力,动作稍慢一点,糖就容易掉下去,拉到一定幅度再用力甩回去,这样麻糖吃起来才有嚼劲,不粘牙。”王明在一边干一边说。
这些糖被拉得又白又长,然后又卷成环状放到砧板上进行分剂、分隔、冷却、装箱。而麻糖的粗细全凭经验和技术。这套程序下来已经是中午1点多。
“制作麻糖虽然辛苦,但老一辈的技艺需要传承,看到大家吃着香香甜甜的麻糖,我们心里十分满足。”王明在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