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位于中国内陆腹地,西临青藏高原,是当时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份。
自古以来,“治蜀”学问颇多,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一句谚语,“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己治蜀未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由于各种原因,加之人口激增,生态破坏等原因。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却饱受饥饿之灾。将近1亿人的吃饭问题,是摆在四川省委领导面前的最大政治问题。
年。四川省委在邓小平的建议下,加快了工作步伐。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主要问题的规定》。这个规定共12条,内容有∶(1)加强劳动管理、(2)严格财务管理制度、(3)搞好生产计划管理、(4)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坚决保证社员分配兑现、(5)减轻生产队和社员的负担、(6)以粮为纲,开展多种经营、(7)奖励发展耕牛、(8)大力发展养猪事业、(9)大搞农田基本建设、(10)积极兴办社队企业、(11)积极而又慎重的对待基本核算单位由生产队向大队过度的问题、(12)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要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把“定额到组,评工到人”的办法认真搞好。
“十二条”冲破了不少禁区,为农民壮了胆,受到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热烈欢迎。
很快,过去被认为几乎无法制止外流的成千上万劳动力归了队,不少地方的农民自发地将“定额到组,评工到人”的办法又悄悄的发展成为包产到组。
有了“十二条”基层干部高兴地说∶“人喊人,喊不成,政策喊人一大群”。农民高兴地说∶“只要政策过了硬,一人要顶两个用”。
对各地的“包产到组”,四川省委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于是很快四川就成为全国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又一个发源地。
在四川省委的大力推动下,四川的农业发展迅猛。年的粮食总产量比年增产60亿斤,年又比年增长了40亿斤。两年共增产亿斤,等于农业人口每人增产斤。
这就是说,每一个农民一年可以多吃斤的粮食,也就意味着粮食的增产使得万四川人口免于饥饿。
年秋。四川省委在农业方面。进一步实行了“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将农民的自留地扩展到总耕地面积的15%,并且支持农民采取包产到组的形式经营土地。
当时,四川逢溪县的几个生产队借“放宽政策”之际,偷着试行包产到户。在逢溪县河边公社第六大队的第八生产队,年的人均收入仅为33元,年也仅为56元。为了改变贫困,这个队背着公社和大队。,把棉花从收到种包到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年春季和夏季,四川农村的包产到户开始全面推进。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进。进一步解放了四川省的农业生产力。四川的粮食总产量年是.4亿斤。年则为.3亿斤,增加亿斤粮食。
包产到户使四川彻底摆脱了饥饿。在当时除四川外。西北的甘肃省岩昌哈达铺公社,武威县的一些社队,内蒙古自治区的托克托县中滩公社等地,也出现了包产到户的做法。
就这样。一场改变中国的伟大改革星星之火,在中国较为贫困的农村点燃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