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事关全面小康。
改革开放40年,解决群众看病问题,一直是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从最初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气分析仪”等高科技大型诊疗仪;从基本医保到大病保险,让“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基本消除;从以药补医到医药分开,医院开始回归公益;从“医联体”到“家庭医生”,让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
不触碰难点,不叫改革;不击中痛点,难见效果。
为此,我市坚持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着眼于近期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和远期“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我市的卫生事业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逐步扭转了医疗资源贫乏和布局不均衡的落后局面,有效解决了广大市民的就医问题,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深化医改,正在努力让我市城乡群众走上“病有所医”的健康之路。
取消药品加成,买药便宜了
“医院开药就行,药价有时候比外面的药店还便宜呢!”医院开完药的市民魏晶丽笑着说。由于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魏晶丽需要经常开药,以前,医院药价高,魏晶丽总会到街上的药店买药,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就成了她购药的主要渠道,她因此成了这一政策的直接受益人。
“医院投入不足等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医院在药品进价基础上加价销售。”市卫计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药补医”政策在当时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来逐步演化成一种逐利机制,多开药、开贵药的“大处方”加重了群众看病的负担。年以来,为提升群众就医看病的获得感,我市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院破除以药补医,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过去,医院的药品价格可在进价基础上上浮,比如,医院10元内药品可上浮25%,10元至40元内可上浮15%,40元至元内的药品可上浮10%,元至元内可上浮8%。这也意味着,进价10元的药品,过去可以卖12.5元,而现在就只能卖10元。我市实施药品“零差价”,取消15%的药品加成后,药品采取“原价进、原价出”的方式销售给患者,彻底打破“以药养医”的传统格局,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进一步缓解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尤其对于长期以药养病的慢性病患者来说,药费负担将大大降低。
老百姓满意是衡量改革成效的唯一标准。我市从9年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年在全市3个旗县和5家城市医院启动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年在全市52家医院全面推开;年在托克托县开展医院综合改革示范旗县创建工作,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医院破除以药补医,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累计让利患者约5亿元。不断健全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从年10月1日起,在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行药品采购“两票制”工作,进一步压缩了药品供需中间环节。落实自治区药品带量采购工作,自年8月1日实行医联体第一次药品带量采购,截至10月10日,呼市各级医疗机构共采购“目录”内药品金额万元,与原采购价格相比共让利患者59万元;自年3月1日,实行医联体第一次耗材带量采购,截至10月30日,我市直属5个医疗机构共采购议价耗材金额万元,与原采购价格相比共让利患者万元。
医疗资源下沉,就医方便了
“我是被堵在家门口签约的。刚开始家庭医生隔三差五不是上门就是打电话,问我高血压控制得咋样了,催我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检查、开降压药。”在新城区锡林北路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张奶奶说,两年多的沟通、磨合,让她习惯了家庭医生的存在。目前,新城区锡林北路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重点人群签约全覆盖,对签约人群实行“一人一档”信息化管理。
医院,一个电话家庭医生上门来——这一经常在电影上看到的镜头,如今在呼市变成现实。作为深化医改的重头戏之一,从年起,我市以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慢性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形成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与辖区居民之间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截至年10月,我市家庭医生签约覆盖万多人,其中糖尿病、高血压、严重精神障碍等重点人群签约54万多人,覆盖率达到71.67%;个性化签约3.3万多人,贫困人口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服务达到全覆盖,广大城乡居民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小病在社区,医院,康复回社区”,实行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这是医改要达到的目标。要让群众看病方便、有序、合理,必须建立健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为此,我市以大型医院的技术力量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医生和患者流向基层,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截至年5月,全市构建城市医疗集团3个、专科联盟38个、远程协作网5个、托管联合体10个、高层医疗协同体37个、医共体10个,医联体覆盖全市家医疗机构,9个医院建立了协作关系。
改革开放40年,现如今的呼市人“看病”“治病”少了一块又一块“心病”,在巨变中,人们体味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着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近年来,通过市招县聘乡用,为乡镇卫生院招聘近名医师护士,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名乡村医生。在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乡村医生巡诊,覆盖个村、2.77万人。在全市3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名医工作室,覆盖80%以上的市区常住居民。年全市新建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实现“名医工作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
完善医疗保障,住院不愁了
改革,就是要从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广大城镇职工和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解决了这些人的基本就医问题。医疗保障,不能漏掉一个人。为此,我市紧跟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使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得到有效缓解。
看病,是民生问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后,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保障问题,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重大举措,主要对城镇非从业居民医疗保险作了制度安排。
“现在政策越来越好了,老百姓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了。”市民李栓柱对此深有感触。年,李栓柱因患直肠肿瘤住进解放军医院,一个月下来,光住院费就花了16万元多。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新农合和大病保险两项保险分别为他报销住院费6.95万元和6.31万元。
而这只是我市医疗保险保障水平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整合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医疗保险,年全市参保率达98%以上,政策内报销比例提高到70%以上。同时,针对“一场大病,一家返贫”现象,我市在全区最早实行跨区就医即时结报,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群,实际报销比例达到64%,有效解决了患大病群众医疗费用过高、负担过重的难题。
实施健康扶贫,看病有底了
“十几万元的治疗费用,现在只需要花几千块钱,我们家的日子又有盼头了。”49岁的高爱花是和林县羊群沟乡三十号行政村的贫困户。原本不太富裕的家庭,高爱花患乳腺癌后更是雪上加霜,做手术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术后的化疗药物费很高,对于这个收入微薄的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为了不让“病根”变“穷根”,围绕“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和少生病”的脱贫目标,近年来,我市积极调集医疗卫生资源,多措并举,精准发力,积极推进健康扶贫各项工作落实,对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专项救助基金”五位一体健康扶贫模式,大大增强了贫困人口防大病、抗风险能力。
高爱花的幸运得益于我市健康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即建档立卡医院住院期间所有费用只要自己负担总费用的10%,0元封顶,剩余所有费用都由健康扶贫救助基金兜底。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其中已脱贫户、人,未脱贫户、人,因病致贫返贫共计户、人,占比为59.73%。各旗县区已完成对新识别的贫困人口入户调查与核实核准工作,全市核准完成率达到%。目前各旗县区已完成健康扶贫工作整体部署,帮扶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
为确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群全部如期脱贫,我市不断完善保障制度,形成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专项救助基金”五位一体健康扶贫模式。
不仅如此,为让首府贫困群众享受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各旗县区还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在定点医疗机构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基本医保、商业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一站式”信息对接,做到即时结算,贫困患者只需在出院时支付自付部分即可。目前,全市各旗县区均已开展“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确保贫困群众方便、快捷享受到各项医疗保障政策。
推进“智慧健康”,就诊更快了
“拿着医保卡,在自助挂号机上就能直接操作,不用排队真是太方便了。”医院门诊楼,市民包女士挂了号后拿着医保卡走到诊室门口等待就诊。“原来我挂个号要花一个小时,现在只需几分钟。”在就医过程中,包女士深感互联网医疗新模式的方便和快捷。在呼市居住了几十年,她深医院的诸多变化,也享受到了互联网和智慧医疗带来的便利。
记者了解到,我市围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制定了智慧健康项目总体规划,现全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完成初步搭建,实现与7医院、5医院、9医院和全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年7月,我市通过自治区平台成功与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对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结算网络建设基本形成,并通过系统将城乡居民参保人员的转诊转院纳入异地就医管理,年8月在呼和浩特市属五个旗县建立旗县级异地就医平台,将长期异地人员及转诊转院备案权限下放至旗县,形成了市本级至旗县区、城镇职工到城乡居民参保人员的异地就医全覆盖。截至年3月8日,呼和浩特地区共备案异地长居人员6人,转诊转院人。异地直接结算人次,医保基金支付.36万元。
我市将全面推进“智慧健康”信息化项目,完成公众健康服务平台和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两大平台建设任务。通过公众健康服务平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