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眼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十
昭君墓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虎",意为"铁垒",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处,地处大黑河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昭君博物院中心区域,由王昭君墓及一系列纪念建筑设施组成。年,王昭君墓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君墓近景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时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7年)被选入宫,成为宫女。竟宁元年(前33年),在汉匈两族人民迫切要求民族和好的形势下,汉朝在宫女中征召自愿出塞嫁给当时的匈奴单于呼韩邪的人,王昭君应征嫁与单于为妻,号为宁胡阏氏,促使汉匈两族之间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昭君墓高达33米,底面积约平方米,始建于西汉时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距今已有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年,在包头麻池汉墓中发现了“单于天降”“单于和亲”等铭文瓦当。这一发现从考古学角度进一步印证了昭君出塞和亲这一历史事件,为昭君墓存在于大黑河南岸的可能性提供了佐证。
和亲铜像
唐代杜佑著《通典》卷一百七十九《州郡》载:“单于大都护府,战国属赵,秦汉云中郡地也。……金河,有长城。有金河,上承紫河及象水,又南流入河。李陵台,王昭君墓。”云中都护府,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一带,其管辖范围约今河套阴山以南的游牧民族居住地区。金河,即位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的大黑河。由此可知,王昭君墓的地理位置至迟到唐代就已经有了明确记载,此后辽、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史料中都不同程度地记载了王昭君墓的情况。宋人所著《太平寰宇记》《辽史·地理志》《元史·木华黎传》等都有记载。康熙二十七年(年),张朋翮《奉使俄罗斯日记》中记载:“城南负郭有黑河青冢古迹,远望如山。策马往观,高二十丈,阔数十亩,顶有土屋一间,四壁垒砌,藏有瓦瓮,此喇嘛所为也。……冢前有石虎双列,白石狮子仅存其一。……绿琉璃瓦砾狼藉,似享殿遗址,惜无片碣可考。……下有古柳一株眠地,中空如船,而枝条上伸,苍茂如虬,窠有乌鸦。”由此可知,至清初王昭君墓已破败,仅存墓前寺庙、墓旁古柳及墓体两侧石兽等遗迹。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至少从明代到清初,昭君墓地面配套设施已形成,布局接近汉代陵墓形制。墓顶有祭祠,墓体有享殿,古柳横卧,石兽对列,融入了喇嘛教文化的内容。说明了明清两代各族人民对昭君的敬仰之情逐加浓厚,昭君墓逐步成为塞外各族人民共同纪念的圣地。民国时期文献、影像等资料则更为丰富。
单于天降瓦当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一部昭君出塞史,就是我们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民族史,王昭君背后的故事也反映了历史上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长期交流交往交融的史实。
正如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所说:“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团结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本职工作,切实发挥考古优势,充分发挥考古科研工作与社会服务双重职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昭君故里
复审:王佐政苏志刚
初审:盖志勇张煜鹏连吉林
编辑:王猛陈乔新月杨丹
供稿:夏鹏飞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
网址:wlt.nmg.gov.cn
联系我们:mail
nmgwlt.cn1.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