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从春节放假前开始,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肺炎疫情的实时动态,整整两周的时间,心都被逐渐攀升的数字揪着。
到今天,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在这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世界疫情地图”上,中国被标记为“重度”的红色。
图源:环球时报
有人问:还会好吗?
一定会的!
因为疫情从武汉到全国,而支援从全国到武汉。
从除夕夜各地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开始,就一定会好的!
从2月1日开始治愈人数超过死亡人数,就一定会好的!
从2月2医院10天落成,各地“小汤山”医院开始建设,就一定会好的!
……
从那些平凡的陌生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就一定会好的!
这场战疫中,我们看到了:爱和希望,比病毒蔓延的更快。
年伊始,这8个人值得铭记!
01
钟南山
“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
17年前非典,他喊出“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17年后新的疫情肆虐,84岁高龄的他再次披挂上阵,逆行奔赴武汉。
国士无双,医者仁心。
最近接受采访时,这位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人哽咽了,“大家全国帮忙,武汉市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武汉很英雄,中国很英雄,您也是真正的英雄。
02
刘海龙
“哪有什么基建狂魔,不过是朴实善良的逆行者”
1月23日,农历二十九,武汉封城。在封城前几个小时,30万人离开武汉,但也有很多逆行者。
电焊工人刘海龙看到武医院的消息后,自费打车58公里赶到施工工地支援建设。
这里没有亲人、没有熟人,他们不计报酬、放弃过年家人团聚,以钢筋水泥为床……
10天,平方米,张床位。
有人感叹中国速度、中国效率,可是哪有什么奇迹,这不过是千千万万个“刘海龙”、善良而执着的普通劳动者,拼劲全力、24小时日以继夜地坚守施工现场,才换来如今这片救死扶伤的神圣之地。
“能提前1分钟交工,就能提前1分钟救治病人。”
他们不是白衣天使,却也是和死神抢时间的英雄!
03
张定宇
“坐轮椅前想多做点事”
身患渐医院院长张定宇,双腿肌肉萎缩,连续30多天奔走在抗疫第一线。
他说:“确实感觉到累,走路都迈不开脚”。记者问:可以歇歇吧。他却说“以后我会被固定在轮椅上,我现在为什么不多做一点”。张院长带着笑意说出这些话,听者却泪目了……
他说:“我必须跑得很快,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还有武汉86岁的老专家董宗祈,坚持坐轮椅出诊。荣获“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的他,本可以安享晚年,但他说:我一辈子都是为了病人。
还有疑似感染的医生,担心传染别人,奔跑为物资车引路:“我现在疑似感染,就在车外给你们引路吧。”
还有各地医务人员自愿投身前线的请战书,一个个红手印代表着他们的无畏和决心……
作为医生,他们最清楚病毒有多可怕,却没有找任何理由退缩,没有丝毫犹豫奔赴前线……因为他们只想“多做点事”。时刻准备,全力应战,这就是中国医护人员的态度和精神。
04
林生斌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乍看这名字会觉得陌生,但你一定知道他,“杭州保姆纵火案”受害者家属——林爸爸。1月28日,他向杭州市红十字会捐赠个口罩,每个单价18元,总价值9万元。
虽然家破人亡,但仍心存善念。一个失去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爸爸,还能再站起来帮助别人、热爱这个世界。他说“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看到,我想他们也都会出一份力。”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他还在相信人间,我们为什么不呢?
05
王国辉
“服役17年,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
1月24日,河南沈丘,42岁的村支书王国辉载着5吨蔬菜,医院工地,将菜免费送了出去。次日回到河南,将自己隔离了起来。
他说:“自己曾在武汉服役17年,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
这就是中国人的“情”。
还有
山东两位农民捐出13吨白菜
云南93户村民给湖北捐赠22吨香蕉
武汉医院做份盒饭
湖南常德小伙捐出1只价值2W元的口罩
洛阳家具厂20万医疗柜订单,老板不卖,免费捐赠
……
不用号召、不用征用,这就是中国人的大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06
80、90后医护人员
“17年前世界保护了我们,17年后这个世界由我们来守护。”
17年前,80、90后大多身处校园,甚至对非典印象模糊。17年后,他们身为医护人员,自愿请战,冲到了最前线,成了这次抗疫的主力军。
这是抗疫一线90后男护士的手,医院,28岁的王涛。
这双满是血痕的手,属于一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女护士,她叫胡佩,今年22岁。
怕自己发生意外,90后军医把手机密码留给弟弟。
身处抗疫一线的25岁护士,累到靠着门框睡着。
以前把名字写在校服上,如今,把名字写在防护服上,化身白衣天使保护别人。
一百二十年前,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一百二十年后的今天,国家有难,吾辈当自强,吾辈必自强。
07
耄耋老人
“没有国,哪有家”
青岛日照,环卫老人放元到派出所柜台,转身就走,民警打开纸包,上面写着“急转武汉防控中心,为白衣天使加油,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江苏江阴,七旬阿婆捡垃圾为生,她拿着攒下来的元到村委会想捐给武汉,村支书考虑阿婆挣钱不易,就婉拒了,结果阿婆急的大哭。
内蒙古托克托县,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88岁的老兵捐出3万元,支援抗疫。这是他省吃俭用,攒下给儿子买房的钱。他说“现在想先把国家困难渡过,再解决自己生活上的问题”
历经岁月的老一辈人深知:没有国,哪有家。
08
中国人
“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男子从土耳其人肉背回口罩,经过南京见到执勤工作人员送了一箱口罩,工作人员问他贵姓,他说“中国人”。
是啊,这场疫情中,有太多默默无闻的人:
为地铁执勤民警送口罩的陌生女孩儿
捐助元仅留元生活费的老奶奶
时隔17年接力出征的爸爸和女儿
给火车站送消毒液的母女
……
在生活中他们有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但是在这场战疫中,他们奉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后匆匆转身,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我认为中国最大的幸运,是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这场战疫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看到太多平凡而伟大的人……一篇文章写不完这些动人事迹。
正是因为有这些勇敢的人,我们相信疫情终将过去,春天总会到来。
请一定记住这些日子中,每一个闪闪发光的个体,每一个逆行而上的英雄,每一个令人动容的生命。也要像对待今天一样对待往后每一天:多一些同理心和怜悯心,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多一些温情,少一些偏见歧视,少一些尖酸刻薄,少一些狭隘私欲。(葛银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