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nb.ifeng.com/a/20190604/7486762_0.shtml

他是一名勇者,无惧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跨越千山万水,从泰山脚下来到非洲大陆的坦桑尼亚;

他是一名医者,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精神,用专业特长守护当地人民群众健康;

他就是山东第26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员、医院关节运动医学科医生娄彦华。

肩负重托

在非洲大陆展现医者风采

今年1月5日,娄彦华作为山东第26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员,离开祖国怀抱,来到万里之外的坦桑尼亚,开启了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工作。

“心情很复杂,既深感光荣,又有一些紧张。”娄彦华坦言,第一次代表国家参加援外医疗工作,他感到无比光荣;同时考虑到要在一个陌生国度工作两年时间,他又感到紧张和忐忑,担心自己不能完成神圣而艰巨的援外任务。

历经40多个小时的飞行后,娄彦华和战友们抵达坦桑尼亚。之后,医疗队员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接受集中隔离和统一培训。培训结束后,娄彦华来到坦桑尼亚姆贝亚市,并进医院,从事骨外科诊疗工作。

娄彦华告诉记者,初次踏入非洲大陆,当地情况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差,人均收入约为元人民币;另外,当地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我深知未来两年的道路艰辛。”娄彦华表示,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蚊虫侵袭等一个个困难接踵而至,给医疗队员带来不小的挑战。

据介绍,当地停水停电是常有的事,另外,虽然坦桑尼亚的水资源相对其他非洲国家来说较为丰富,但当地自来水的洁净程度却较低,“许多时候,打开水龙头会出现淡红色的水,我们需要用大盆先沉淀,然后再烧开几遍才饮用。”娄彦华表示,令他深感祖国强大和温暖的是,在大使馆帮助下,援坦医疗队员们喝上了干净的桶装饮用水。

娄彦华告诉记者,坦桑尼亚的传统食物Ugali和Chapati是以木薯粉、玉米粉跟面粉混合而制作而成的食物,因为没有发酵、烹饪程度不足,导致一些援坦医疗队员食用后出现轻度腹泻等问题。为能在异国他乡吃到家乡的美食,队员们不顾忙碌一天后的疲劳,摇身变成厨师,齐心协力制作出馒头、花卷、面条以及蒸包、饺子等食物。

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的变化相比,语言交流给援坦医疗队员带来的挑战更为艰巨。“当地患者只会讲斯瓦西里语,为了沟通顺畅,为群众诊疗时,我们就带上一名当地的实习医生。”尽管困难重重,但娄彦华深信,随着工作的深入,援非医疗队员们一定能克服语言交流等带来的不便。

虽然当地的条件很艰苦,但援坦医疗队员们深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他们迎难而上,全身心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在异国他乡展现着中国医生的风采。

信念坚定

为加强中非友谊努力奋斗

医院,娄彦华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精心为当地人民群众诊疗。在做好日常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同时,娄彦华在调研基础上,注重根据当地实际开展医疗服务。一次偶然机会,医院仓库发现了一台崭新的关节镜,他顿时眼前一亮,觉得可以开展新的工作。然而,由于只有机器,没有基本的手术器械,导致医生无法顺利开展关节镜手术。医院希望医疗队捐赠一批相关的医疗器械,但目前因为清关等问题,医疗队正在积极沟通解决。

据了解,山东省自年起开始承担援坦医疗任务,此前累计派出医疗队25批人,累计诊治多万人次,为守护当地人民群众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一代又一代援坦医疗队员的帮助和传授下,当地医生已掌握了很多先进技术。但由于医疗条件受限,部分技术还不能够开展。”娄彦华告诉记者,在医院,他曾临危受命参与救治一名重症车祸伤员,由于患者受伤时间较长,外加没有必要的手术设备,导致这名患者只能通过截肢才保住性命。对于这名患者的遭遇,娄彦华很是痛惜。

“我会以此次援外医疗工作为契机,伏下身子、努力工作,为坦桑尼亚人民健康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用真心、真情、大爱为坦桑尼亚人民送温暖、递信心、传力量。”娄彦华表示,他将与坦方医务人员一道,积极做好当地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当地医疗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为加强中非人民友谊作出积极贡献。

记者/张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