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托这地方可有点儿历史了,在战国时期赵武侯在此建了云中城,成为赵国的军事、政治重镇。赵武灵王设立了云中郡,一直延续到宋、元朝代的东胜州。明代改为卫,西土默特部首领恰台吉脱脱在此驻牧,遂称托克托城。清乾隆元年,改东胜卫为托克托厅,到民国改厅为县,成为现在的托克托县。

县中心的双河镇,历史上是黄河边的河口村,也称“海囗”。黄河流到此处进入平缓状,水面宽阔,成为上游到中游的分界线,岸边聚集了谋生活的人们,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个地方人的厚道。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一富商,装有一船货物,由上游来到河口村交换物品,可突发疾病而亡,河口村人把货物连同富商所带金银财物保管好,等富商家人赶到后如数交付。桓帝听说此事后非常感动,亲自到河口村看望村民,称河口村为君子村,当即改“河口渡”为“君子津”。

托克托名声好,物产也丰富,河水冲积出肥沃的河滩上,种植的黍子,脱皮后称为黄米,人们把黄米做成素糕、油炸糕,以色黄、精、软、绵而著称,是内蒙古中西部人逢年过节和红白宴席上的必备食品。

杨掌柜就是依赖黄河边上的黍子等粮食作物发起家的。他做生意讲信誉,黄河上游萨拉齐商人用河套麦子与他交换。河对岸伊克昭盟准格尔商人用羊皮等蓄产品同他做买卖,杨掌柜的为人名气在周边地方大了起来。

有一次,河对岸皮筏子上坐着五六个人来托克托,筏子上还有妇女,快到岸边时,一阵大风把筏子吹翻。在岸边的杨掌柜见有人落入河中,毫不犹豫跳入河里救人。

说起这皮筏子,顺便讲一下,它可是劳动人民最早发明的摆渡工具。制作简单,轻便且造价低,是用整牛皮、猪皮或羊皮制成。剥下整皮后立刻在沙石地上搓揉,这是妇女和孩子们干的活儿。直到软而薄时,把通气处的蹄和脖子等用皮绳扎死,从一蹄处吹气,直到吹鼓后扎死口。再用树干绑好,上面辅平,筏子就做好了。筏有大中小,一般人家两皮鼓,便于上岸搬运,两皮鼓牛皮筏最多乘坐三人,羊皮筏只能坐一人。专门做摆渡生意的是大皮筏,用二十只整羊皮。做出来有三十米左右长,三米多宽,这就是早期两岸的摆渡舟。

救人后,杨掌柜的好名声更大了,尽主动找上门来和他做生意的。可自从决定建庙后,他感觉压力很大,按算命婆说法,媳妇这阳气还要补起来。舍不得吃下蛋母鸡,就想到黄河里有狗鱼。

这狗鱼是托克托这段黄河里的野生鱼,自然能生长到一米多长,因头型尖,酷似狗头,因此得名。

托克托河口人尽管在河岸生活,可专门以捕鱼为生者甚少。原因是,岸上土地肥沃,除粮食不缺外,这里还有小茴香、红萝卜、枸杞、葡萄、红辣椒等土特产品,这足以让这里人生活富足。而下河打鱼是具有风险的,托克托虽然地势平缓,可刮起风来很大,靠皮筏子或小船下河,会被吹翻。另外,即使捕上来大鱼也不能当饭吃,如不急时到外地卖出去,辛苦就白下了。

杨掌柜自幼习水性,也见过打鱼者,可自己从来没下河捕过鱼。现在想自己亲自下河捞一条大鱼,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他在河边转悠了几天,没发现一条狗鱼,甚至没看到像样的大点儿的鱼。非常郁闷。

一天,从上游下来一个大皮筏子,是萨拉齐货贩子。他看到杨掌柜主动问为什么一个人在河边,杨掌柜把想弄条鱼说了出来,货贩子说这么简单的事就包在他身上了。半个月后,货贩子带来三条大草鱼,说是从哈素海渔民手中换来的。这可把杨掌柜高兴坏了,请货贩子到家吃饭。临走时,正赶秋季,从院子里摘了一大堆葡萄给带上。货贩子高兴地说:

“黄河里的鱼你根本打不了,只有在哈素海这种海子里才可专门捕鱼。你想打你们这里的狗鱼,那必须有把长长的钢叉,把筏子想办法固定在河中间,看到大狗鱼用钢叉猛扎才行。可这是技术活儿,一般人干不了,而且你也没办法把筏子固定在河水中。不过,吃鱼的事情你就不用操心了,只要我下河口路过哈素海时就换几条过来。”

杨掌柜总算把给媳妇补身子的大问题解决了,他现在开始琢磨这庙该什么时候盖,是明年生完儿子盖呢,还是现在趁天气暖和时盖。媳妇说话了:

“现在天气好时不盖,生完孩子再盖会让人误以为你为得子而发此善心。而现在盖一片诚意,有可能感动上天,真为我们送子来。”

杨掌柜觉得媳妇说得有道理。

图片为百家号提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