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西北根雕王梁树荣
11:40焦阳和卢俊娥都毕业于中国书画国际大学(始于年,原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简称书画国大),同样都钟情于中国书画,因书画而结伉俪,终成艺苑眷属。结婚庆典上,马晓磊先生赋诗相赠,传为佳话:“初望青松不落尘,哪知月老系红绳。从此依怀轻舒笔,丹青只伴说书人。”
夫妻合作的作品,书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以国学为底韵,注重理论研究,走书画学术化的路子,是俩人共同努力的方向。
焦阳、卢俊娥合写国画《松为媒》夫妻二人能在书画上学有所成,首先得益于中国书画国际大学系统合理的教学理念。
系统,是指由浅入深全面细致的课程安排;合理,是指强调继承传统、注重国学底韵,依据个性铸造个人风格、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遵循了书画学习的内在规律。
焦阳、卢俊娥合写国画《松竹图》我一直认为,学习中国的任何一门传统艺术都必须要有国学底子,这是一个关乎艺术品位的严肃的美学命题。艺术必须有文化把关,才能有高度、深度、内涵可言。书画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士才能不失正脉,不失特质(诗性与哲理性)。《文心雕龙》云:是即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恰好可比拟国学与书画的体用关系。中国书画国际大学设有《古文体知识与诗词创作》、《古诗文选读》等课程,是学生必修的。焦阳和卢俊娥都喜欢读书与思考,紧抓国学典籍的研读并一直坚持古诗文的学习与写作。在注重提高整体文化修养的前提下,再去研习书画,这一点是中国书画国际大学造就优秀书画人才的关键性教学理念,受益者众,功莫大焉。
注重理论研究,也是中国书画国际大学在教学中特别强调的,理论性课程在教材中占的比重也很大。有国学底韵的支撑和高级艺术理论的指引,这对夫妻在书画学习中极少走弯路、往往一步到位。诸如儒家的中和雅正、道家的冲淡洒脱、禅宗的简炼精微……无不深入他们的思想,无时不刻在粹炼着他们的书画实践。理法并重、技道并进,许多先进治学方法的获取与雅逸书画意韵的开拓,都来自经典书画论著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启迪。取法高路子正、天赋好肯下功,使他们的书画艺术渐入佳境。
焦阳书自作诗《七律·咏欧楷》焦阳书法专习楷书,初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铸基。后以启功体为框架,熔铸王羲之行草书传本墨迹、欧阳询《行书千字文》、欧阳通《道因法师碑》、钟绍京《灵飞经》、柳公权《玄秘塔碑》、朱义章《始平公碑》、赵孟《寿春堂记》、米芾《苕溪诗帖》等经典法帖的笔意,形成了儒雅端庄、俊逸潇洒、平和简淡、书卷气盎然的风格。著有《焦阳楷书千字文》,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碱沟焦氏祠堂正门大匾题额、《云中书场》节目题签、《内蒙古焦氏大成谱》封面题签、《中华焦氏年鉴》封面题签等,都是他的手笔。他在书法上下过长期的硬功和苦功,一笔楷书写的得心应手气定神闲,尽显正大气象儒雅风度。
焦阳题签·碱沟焦氏祠堂焦阳题签·云中书场焦阳题签·内蒙古焦氏大成谱焦阳题签·中华焦氏年鉴尽量书写自撰的古诗文,也是焦阳书法创作上的一大亮点,这自然也得益于中国书画国际大学的倡导。如经常书写的《水龙吟·学书》一词,就是他学书三十多年的甘苦总结,也可体现出他在古典文学上的素养:“凝神临帖挥毫,只将翰墨遗风慕。尺幅万象,生辉壁上,赏心悦目。月下观碑,望云荡桨,被中画腹。见公孙剑舞,担夫争道,痴迷处,翻为悟。书艺成于勤苦,砚磨穿,笔退无数。卅年楼坐,绿天庵里,青灯映户。枝划黄沙,水池尽染,背驼疾痼。待功深,百炼精钢绕指,入三分木。”
焦阳书自作词《水龙吟·咏书法》卢俊娥入中国书画国际大学专修国画,私淑王维、董源、李成、文同、王冕、元四家、董其昌、夏昶、八大山人、郑板桥,专攻南宗文人山水画,擅作山水树石梅松兰竹牡丹。她在国画上有极高的天赋,对传统的技法神韵有超常的领悟力与把控力,临前人经典之作往往形神兼备。
中国书画国际大学的国画教学理念一如书法,重国学底韵、重继承传统、重理论研究、重依自性创个人风格。卢俊娥学国画伊始,临了一幅倪瓒的《容膝斋图》,简淡秀峭的折带皴法、枯简瘦俏的云林树法、一水两岸空灵极致的萧疏构图法……不经意间凸显纸上,天然就是南宗文人画的路子。《文心雕龙》云: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起手所学一家的风格与自性相匹配会决定将来的个人风格走向。
卢俊娥临倪瓒《容膝斋图》此后,卢俊娥在中国书画国际大学就读期间完成了正规化系统化的国画学业。先后临摹了宋徽宗、文同、王冕、文徵明、夏昶、陈淳、八大山人、郑板桥、于非闇等古今名家的工笔和写意花鸟画精品,从花鸟科入门并兼修书法,为夯实基本功付出了不懈努力。
卢俊娥临郑板桥《竹石图》书法在中国书画国际大学的国画课程设置中占有很大比重——学国画专业的学生必须练习书法且必须达到一定水准。因为国画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艺术,书法题在画面上,只能增色不能减色。甚至说书法还是国画的基本功,书法为国画提供了笔墨训练。精临欧阳询《九成宫碑》《行书千字文》、诵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研读《书谱》《画禅室随笔》,卢俊娥恪守诗为魂书为骨的习画理念,在古诗文与书法及书画理论上孜孜以求,不断积淀素养。
学国画首重临摹,在临摹中获得笔墨与文脉的传承,这是中国书画国际大学教学体系的重点之一。卢俊娥依自性而生发潜质,把主攻方向锁定在了南宗文人山水画上。因天然的笔性相近,几乎是学谁像谁,笔到意随。
卢俊娥临李成《寒林平野图》以《天池石壁图》为例,这是黄公望的传世代表作之一,是一件立轴。其画构图繁复,笔法多变,气韵洒脱,从技法到神韵都极难把握。卢俊娥首次临此画,前后揣摩两年。临这幅范画的难点何在?笔法精妙多变,技术性的东西已令人不易捕捉,常感无法下手,更不用说神韵的传达了。黄公望写山水如同王羲之写字——有风格而无明显程式化痕迹,技法灵活多变,难以类推。这一特点,黄公望在元四家中最为突出。卢俊娥反复读范画、反复找感觉,深钻细研,最终完整的临出了全幅。
卢俊娥临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再如王蒙的代表作《葛稚川移居图》,构图繁复笔法绵密,也不易临摹。卢俊娥临这幅范画,推敲将近半年。临本为六尺立轴,画幅面积较大,经多番皴擦点染才最后成型。
卢俊娥临王蒙《葛稚川移居图》其他诸如王维的《雪景寒林图》、李成的《寒林平野图》、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吴镇的《渔父图》、董其昌的《夏木垂阴图》……南宗经典在卢俊娥笔下宛若古人自运,无不形神皆备意韵具得。
卢俊娥临吴镇《渔父图》姜夔《续书谱》云:“临帖易得古人笔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这一理论完全适用于国画学习。卢俊娥临画时釆用临而不釆用摹。临,在构图上难免与原作有出入,但,能最大限度锻炼眼力与控笔能力。临的过程中,思维是主动的、积极的,并非机械性复制范画,能学到真东西。
卢俊娥临董其昌《夏木垂荫图》学古而不泥古,闪现灵光,识见自性,渐修促成顿悟。严谨中见洒脱,洒脱不失严谨,自性与艺术风格合拍而又互证。卢俊娥临南宗一系的经典画作,都有上述特点。
卢俊娥临八大山人《荷花翠鸟图》回归古典不是守旧复古,而是链接并守住传统这条根,从而保持中国书画的纯粹性与独立性。创新也只是对传统精华的整合、补充、升华,根本性的东西不能丢。传承是发展与创新的基石,是大前提。焦阳与卢俊娥秉诚中国书画国际大学的教学理念,矢志于诗书画的研究与创作,力求传承不僵化,创新不异化,在陶铸艺术风格与构建学术体系上谨守初心稳步推进比翼前行。
卢俊娥临吴历《湖天春色图》祝贤伉俪在艺业上能取得更高的成就,祝中国书画国际大学与时俱进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年2月于古木逢春书画院)
作者简介
梁树荣,本科,高级工程师
铁总及国家铁路局专家库专家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导师
注册监理工程师
一级建造师
注册安全工程师
中国西北根雕王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根雕专委会委员
内蒙古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内蒙古山西商会副会长
内蒙古古木逢春艺术馆馆长
内蒙古古木逢春书画院院长
呼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
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
土右旗、沟门镇旅游文化顾问
大雁滩、古木逢春二品牌商标创立者
焦阳,内蒙古托克托县人。托县融媒体中心评书演员、《云中访谈》节目主持人。弘远六艺书院副山长、书法专业讲师。国际书画家协会会员,世界艺术集团签约艺术家,内蒙古曲艺家协会理事,托县文联广播电影电视协会副主席。
书法专习楷书,初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铸基。后以启功体为框架,熔铸王羲之行草书传本墨迹、欧阳询《行书千字文》、欧阳通《道因法师碑》、钟绍京《灵飞经》、柳公权《玄秘塔碑》、朱义章《始平公碑》、米芾《苕溪诗帖》、赵孟《寿春堂记》等经典法帖的笔意,形成了儒雅端庄、俊逸潇洒、平和简淡、书卷气盎然的风格。著有《焦阳楷书千字文》,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
卢俊娥,内蒙古托克托县人。毕业于中国书画国际大学(原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系。国画私淑王维、李成、董源、文同、王冕、元四家、董其昌、夏昶、八大山人、郑板桥,专攻南宗文人画,擅作山水树石松竹梅兰牡丹。笔意平和简淡、格调古雅清新。现为弘远六艺书院国画专业讲师、国际书画家协会会员、世界艺术集团签约艺术家、托县文联美术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古木逢春书画院院士。
视频编创人员
制片:杭舟
导演:赵星
撰稿:赵星
解说:刘杰
摄像:卢俊娥、赵星
剪辑:赵星
题签:焦阳
后期:管文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