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国良

陕西渭南人,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结构与抗震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享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和“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等多项人才称号和荣誉。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出版专著、编著4部,教材11部;主持和参与编制行业、地方规程10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SCI、EI检索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项。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土建学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土木工程专业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等职务,并兼任《土木工程学报》等8种专业学报(杂志)编委和审稿人。

笃志科研觅真谛潜心育人沐桃李

——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白国良教授

段福萍

年12月26日下午,我如约来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学院办公楼的走廊里,看着墙壁宣传栏中众多的荣誉介绍,白国良的名字一次次映入眼帘,让我了解到今天的采访对象在结构工程及其抗震领域成绩斐然!“实在抱歉,让您提前来了,今天学院有个实验室安全工作会议……”磁性而又亲切的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眼前,一位高大儒雅、满脸歉意的学者与我亲切握手。那一刻,对白老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年,年轻的白国良考入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工民建专业开始学习,毕业后在设计院工作三年的他,于年考入该校结构工程专业继续深造,先后获得结构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从教的道路上他没有止步,先后师从我国工程结构裂缝专家王铁梦教授和结构工程与抗震领域知名教授童岳生、姜维山、赵鸿铁,成为我国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混合结构体系研究领域的首批博士。积极向上、韧劲十足的白国良以型钢混凝土结构为研究方向,长期致力于结构工程和抗震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混合结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开展了系统性、先导性的研究,逐渐成长为我国结构工程与抗震领域的专家。

把科研应用、服务社会作为终身的奋斗目标和责任担当

火力发电一直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厂房框排架结构和空冷结构是火电厂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新的工艺需求导致传统设计不满足使用要求,急需在框排架结构体系方面进行创新。白国良带领科研团队迎难而上,先后深入神头电厂、平顶山姚孟发电厂、托克托电厂等数十个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检测评估和结构性能分析,进行了大量的大比尺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模型及内部关键构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最终创新性地提出了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分散剪力墙混合结构体系,解决了高烈度区大型、复杂混凝土框排架工业结构体系应用的难题。空冷技术在我国富煤缺水的“三北”地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但该设计技术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设计公司掌握,为扭转不利局面,白教授科研团队与电力设计、施工企业积极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直接空冷钢——混凝土竖向混合结构研究,研发了更省材料且抗震性能好的新型空冷结构体系。该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行业设计规范空白,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已被电力设计行业广泛采用。

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科研工作者,白国良教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