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我国第二大长河,若以郑州市桃花峪为界,上至托克托县的河口镇均属黄河中游,小浪底、三门峡两座水库均位于该河段,因此二者都属于中游水库。

在大家印象中,黄河中游的水质浑浊不堪,泥沙含量剧增,几乎可以“用一碗水,半碗沙”来形容。黄河中游的泥沙粒径细,比重小,与河水充分混合后会严重影响水质,导致溶解氧、透明度降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

每年汛前,小浪底水库会进行一次调水调沙试验,个别年份调两次,导致黄河下游频发“流鱼”。3~5龄的大型鲶鱼、鲤鱼都可能被呛晕,因缺氧浮头而被冲到岸边,坝下更是不乏断头鱼、断尾鱼。这种水少沙多、扰动剧烈的河道环境不利于鱼类的生长,渔业资源自然是比不上长江。

但是,黄河的支流却是隐藏的“富贵之河”,无论是水质还是自然资源都可圈可点。在黄河中游,最大的支流当属伊洛河,即伊河和洛河的总称。这两条河流不仅水质清澈,而且水草丰茂,鱼种繁多,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堪称“黄河鱼库”。

伊洛河盛产多种名贵鱼类,例如黄河鲤鱼、鳗鱼、长颌鲚、瓦氏雅罗鱼、翘嘴红鲌、三角鲂等等。而在黄河干流,由于修建调沙水坝的原因,一些洄游性鱼类已经几近绝迹,鳗鱼和刀鱼就是其中的典型。

而在伊洛河中,黄河刀鱼和鳗鱼仍保有一定的种群,这是因为伊洛河水坝距离干支流交汇处较远,河流完整性高,能够满足洄游性鱼类的繁殖条件。因此,伊洛河在某种意义上还是黄河濒危物种的重要庇护所,尤其是在调沙期间,干流洪水湍急而且水温较低,此时支流的庇护甚至能起到“救命保种”的作用。

刀鱼(长颌鲚)

黄河鲤鱼是其中最大的“幸存者”。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野生的黄河鲤鱼已经非常稀有,而德国镜鲤的引入则带来了更大的危机:不同品种相互杂交,导致后代基因被严重污染,纯种鲤鱼越来越少。如今,黄河干流的黄河鲤鱼早已是“有价无市”,而在伊洛河这样的支流中,还有为数不多的产卵场得以存留。

在伊洛河,黄河鲤鱼产卵场的规模为全国之最,我国还专门建立了种质资源保护区,总面积8平方公里,严禁生产性捕捞。从自然环境来看,保护区具有两大天然优势:

一是水质优良,流速较缓,水草茂盛。黄河鲤鱼喜欢静水环境,保护区中央有若干小岛,完全被水草覆盖,面积15~20亩左右。每年繁殖期间,黄河鲤鱼产出的黏性卵子便粘附在苦草、聚草等水草的叶片上,溶氧丰富,隐蔽性高,大大提高了成活率。

二是河床底部以沙质土壤为主,有机质含量丰富且种类较多。据调查,河水中底栖动物数量很多(红虫特多),透明度20~30cm,饵料充足,非常有利于亲鱼的性腺发育以及幼鱼的生长肥育。

每年清明节前后,大量鲤鱼从黄河游入伊洛河,当地渔户每年都能见到成群的雌雄鲤鱼相互追逐、嬉戏的热闹场面,鱼群不时激起层层浪花,十分活跃。当地的渔场因此获益颇丰,每年都能收获数量可观的天然苗种。

巩义市的河洛镇渔场建成于年,该渔场通过设置人工鱼巢收集了不少受精卵,平均每20个鱼巢能采集50万枚受精卵。经过人工孵化后,野生的黄河鲤鱼苗被销往全国各地,由于活力好、抗病力强,销路向来很好,常年供不应求。

鲤鱼养殖户

这些鱼苗还只是九牛一毛。据估计,保护区内黄河鲤鱼苗的年产量可达几十亿尾!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亲鱼的储量约为30万斤,相对怀卵量为9万粒/斤,受精率按60%、成活率按30%计算,则保护区每年可生产20亿尾以上的鲤鱼苗种!

20亿尾的数量是保护区工作者做出的粗略估算,不一定准确,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据介绍,繁殖期1~2月后,河边便会出现成群结队的鲤鱼鱼苗,最远可抵达距离黄河口16km处的康店大桥附近。

要想恢复黄河鲤鱼资源,仅仅是设立保护区还远远不够,保护好伊洛河流域的生态更加重要,否则就是“治标不治本”。令人担忧的是,无论是伊河还是洛河,在下游段均存在严重的生态问题:河道采砂。

黄河干流的泥沙质量不佳,粒径普遍在0.~0.15mm之间,不适合用作建筑材料。而在伊洛河,水文条件则大相径庭,河道内的砂石资源极为丰富,粒径适宜,酸碱适中,清洁度好,是上等的建筑用砂。

在历史上,伊洛河的砂石一度淤积河道,导致河床抬升,严重困扰着偃师市的河道治理,洪水隐患有增无减。经过数十年的资源开发,伊洛河砂石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畅销黄河南北两岸。

近十年来,房地产业快速崛起,国内建筑用砂的需求越来越大,伊洛河的砂石资源也遭到了空前的开发。在巅峰时期,河砂不仅满足了洛阳的用砂需求,还有相当一部分被运往黄河北的济源、新乡、焦作等地,各地的拉砂车川流不息,一趟接着一趟。

受到暴利驱动,非法采砂者也混入其中,“三无船只”偷采、盗采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偷采者还和执法人员打起了“游击战”,利用夜间和节假日等执法的空档期偷盗砂石,甚至直接在岸边挖石采沙,导致河道千疮百孔。

无序的非法采砂埋下了巨大的生态隐患。首先是采砂地点不确定,不利于稳定河势,就连禁采区也惨遭采砂船侵入。背后的代价则是河床环境的破坏,黄河鲤鱼的栖息地和产卵场也受到牵连。

其次是采砂作业不规范,采砂量没有节制。非法采砂污染水环境,采砂深坑久久无法复平,无形之中增加了安全隐患。如果不能从源头制止,河水水质很难不受到影响,防洪隐患也会因此增加(行洪不畅,河道淤塞)。

为保护伊洛河的河道生态,偃师市水利局加强了联合执法,抽调精兵成立了专业的执法中队。在年,查处违法采砂案17起,刑事拘留14人,累计罚款达到了多万元,基本做到了发现一起、重罚一起。

总之,无论是砂石资源还是渔业资源,都是伊洛河的宝贵“财富”,只有有序、合理地开发利用,重视生态保护与资源养护,才能真正为子孙后代造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