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降城汉朝已有,但更为人们所熟知的还是唐代的受降城。“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在李益笔下,受降城凄美的边塞风光更是激发了无数人的向往。唐代共有三座受降城,它们虽然以“受降”为名,却不是为了接受投降而修建的,其实是一组外驻防城群体。这三座受降城和周边的军镇、州形成了河套内外的防御体系,除了突出的军事驻防功能,也是北方边疆地带的军政中心、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它们自筑成后,先后成为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天德军、振武军等重要军事机构的治所,对边僵防御起到了积极作用。唐朝在受降城及周边地区组织垦田,部分地解决了当地驻军的军粮供应和经费开支。唐朝没有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三座受降城的规模比长城要小得多,所费的人物财力更不能和秦、汉、北魏、明修长城相比,但起到的作用却并不逊色。唐中宗神龙三年(年,因为这年九月改元,也就是景龙元年),突厥入侵,打败了唐朝的朔方总管沙叱忠义。十月,朔方军总管张仁愿接替沙叱忠义的职位。张仁愿到任时,突厥入已经退走,张仁愿率兵偷偷跟在后边,在夜里发动突袭,大破突厥。张仁愿请求乘虚夺取漠南之地,并修筑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以便断绝突厥南下的道路。景龙二年(年),中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在张仁愿的监督下,三座受降城在两个月之内建成。三城相距各四百里,占据要津,遥相接应,为唐朝向北拓地三百多里。张仁愿又在牛头朝那山(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西北)北设置了烽堠一千八百所。从此突厥不能度阴山南下,朔方不再被敌人寇掠,唐朝得以削减镇兵一万人。这三座受降城位于河套北岸,都在今天的内蒙古境内。西受降城简称西城,位于巴彦淖尔市内;中受降城简称中城,位于包头市内;东受降城简称东城,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西南黄河东岸。许多史学家对东受降城都有过详实的记载。贞元十七年(年),杜佑在《通典》里记载:“胜州去东受降城八里。”元和八年(年),中书侍郎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成书,该书记载:“东受降城本汉云中郡地,在榆林东北八里。”根据这两则史料,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东受降城位于胜州(今十二连城)东北八里,也就是今天的托克托县双河镇哈拉扳申村故城遗址。受降城遗址东受降城濒临黄河,扼守君子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是,到了元和七年(年),这座城池被黄河冲毁了。《资治通鉴》记载:“元和七年正月,振武河溢,毁东受降城。”《旧唐书》也记载:“宝历元年(年)十月,振武节度使张惟清以东受降城滨河,岁久雉堞摧坏,乃移置于绥远烽南,及是功成。”由于无法确切找到“绥远烽”,所以对于移建后的东受降城的位置,人们产生了不同的说法。后经过考古发掘,基本可以确定,移建后的东受降城遗址在今托克托县西旧城圐圙大皇城。新东受降城修好后,还曾在西侧增建一道月城,以保护饮用水源。唐朝末年,东受降城被废弃。到了辽、金、元时期及明代,东胜州、东胜卫、东胜左卫等城,都是在唐代东受降城基础上重建的。《元史》记载:“唐胜州又改榆林郡,又复为胜州,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东城南直榆林,后以东城滨河徙绥远烽南,即今东胜州。”《明史》记载:“洪武二十五年(年)又筑东胜城,于河州东受降城之东,设十六卫与大同相望。”成书于明天启年间的《九边图考·榆林考》中记载:“元东胜州又在受降城东,国初仍设东胜卫,即受降城故址。”新唐书(全20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精选¥.3¥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