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电影《八佰》在全国上映,该片讲述了淞沪会战中的一支中国孤军,在谢晋元团副的带领下,以寡敌众、死守不退,在日军的围困中上演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

电影讲述的只是历史的一个片段。历史的细节,唯有放入历史的河流中,才能让人窥见它的全貌,更加真实地理解事件的本身。

本文讲述的是四行仓库保卫战后面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重新领略当年那段铁马兵戈的岁月。

(一)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背景

1、为什么我们要死守四行仓库?

年10月,淞沪会战已近尾声,中国军队不敌日军海陆空一体的凌厉攻势,10月26日,大场失守,上海战局急转直下,中国军队侧背受到严重威胁,为防止被日军围歼,中国统帅部决定放弃现有阵地,全面向苏州河南岸转移。

但是,当时接踵而来的国联大会,将于11月3日在布鲁塞尔开幕。按蒋介石的设想,他期望这个会议,能做出制裁日本的决定。

所以在蒋介石眼中,他需要给国际社会一个印象,让外国人看看,我们还是有部队坚守在上海市区的,所以,他决定留一支中国军队在苏州河北岸坚守;地点,他最终选择了毗邻苏州河的四行仓库。

留守的部队,最初选定了88师。而当时第88师长是孙元良,孙元良接到命令后,自然知道这意味着88师会全军覆没。他立即向他的上级顾祝同提出抗议,顾祝同经过权衡,向蒋介石请示,蒋介石同意第88师大部分人员撤退,只留团第1营。

可惜的是,弱国无外交,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支撑的国家,却幻想通过外交斡旋来达到目的是行不通的。

国联大会11月3日如期在布鲁塞尔召开了。经过3个星期的空谈,11月24日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会议报告书》,会议拒绝了中国政府关于制裁日本的正义要求,要求中日停止敌对行动,采取和平程序。

这份报告书,形同一张废纸。而这份报告书出炉之时,淞沪会战已经结束,日军兵锋,直指瑟瑟寒风中的南京。

2、八百壮士真的是八百吗?守卫四行仓库的到底是多少人?

谢晋元接到命令后,当然知道自己兵力火力都严重不足,所以故意散布消息,将第1营标记为“第团”,以迷惑日军,以壮声威。

八百壮士,实则只有余人,一个营,他们来自第88师,由团团副谢晋元率领。一营官兵大多是来自湖北的新兵,当兵不到3个月,他们唯一的重型武器是4挺24式水冷马克沁机枪。

(二)八百壮士退入英租借后发生了什么?

1、升旗事件

年10月31日零时,1营官兵人(除去在战斗中牺牲和送出治疗的人员),从坚守了4天的四行仓库撤退。他们越过垃圾桥(即今西藏中路桥),退入英租界,谢晋元最后一个离开四行仓库。

租界工部局派来13辆卡车,载上谢晋元等余名官兵,驶往临时安排的营房。沿途市民站在马路旁,群情激奋,热烈鼓掌。

谢晋元的部队被安置在新加坡路(今余姚路)上的临时营房中,租界当局派了“万国商团”的白俄兵看守,谢晋元部队所在地被上海市民称为“孤军营”。

日本军方不罢休,强烈要求引渡谢晋元等官兵;租界当局拒绝了,但他们也不敢释放谢晋元等官兵。

年8月9日,谢晋元为纪念“八·一三”抗战一周年,令孤军营内竖起旗杆。公共租界万国商团团长亨培赶来干涉,不许悬旗,

8月11日清晨6时,孤军营举行升旗典礼。上海市民看见国旗飘扬,都跑来围观,激动地流出了热泪。

升旗4小时后,工部局派兵包围孤军营;一队白俄兵冲入孤军营,用枪向手无寸铁的孤军战士扫射,刘尚方、尤长青、吴祖德、王文义等4名士兵在国旗下壮烈殉国,另有11位官兵负伤,孤军营被强行转移他处。

消息传出,群情激奋,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他们纷纷上街游行示威,要求将谢晋元送回孤军营。工部局被迫让步,将谢晋元等人送回孤军营,同时送回国旗,抚恤死难人员,并表示歉意。

可是不久,国旗还是被工部局强行收缴。

每天早晨5点,孤军营还是照常举行升旗仪式,尽管,旗杆上空无一物;下午6点,举行隆重的降旗仪式。

2、坚持斗争

孤军营的四周布有铁丝网,大门外有白俄士兵站岗;尽管孤军营内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谢晋元每天仍然坚持锻炼身体,率领士兵例行出操训练。

谢晋元还带领部下开办了肥皂、线袜生产线,自办伙食,改善官兵的生活。

他们在孤军营中被羁押了整整三年半。后来,日军也曾宣布“释放”他们,但条件是解除武装并以难民的身份离开上海,谢晋元等拒绝了这些无理条件,并于其后多次拒绝了日伪的劝降。

3、英雄遇难

年4月24日晨5时,谢晋元照例率领官兵早操,士兵郝鼎诚、龙耀亮、张文清、张国顺迟到,谢晋元询问原因,不料他们拿出匕首及铁镐等凶器,猛刺谢晋元的胸部及太阳穴。谢晋元多处受伤,流血不止,壮烈殉国,年仅37岁。

这四个士兵凶手被日伪政权买通,所以行刺谢晋元。他们当场被其他官兵捕获,移解上海公共租界当局法办。

第二天,上海各界举行谢晋元遗体殡殓仪式,前往吊唁者达30余万人。蒋介石发出唁电:“谢晋元同志之成仁,为我中华民国军人垂一光荣之纪念,亦为我抗战史上留一极悲壮之史迹……谢团长不幸殒命,然其精神实永留人间而不朽。”同时,谢晋元被追赠陆军少将。

年,上海市政府将四行仓库旁的马路改名为晋元路,将与孤军营一墙之隔的胶州公园改名为晋元公园,并将附近一所中学改名为晋元中学。

4、孤军营的归宿

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与盟国宣战,上海的英美租界被日军占领,旋即,日军拘捕了羁留在那里的“四行孤军”,他们分别被遣送至浙江、安徽做苦役,还有一部分拘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另有数十名官兵更被押至南洋新几内亚做苦工。

年1月,“四行孤军”继任代理团长雷雄等80多人被押送到安徽和县裕溪镇,编成劳役队做运煤苦工。

这些“四行勇士”们并没有屈服,一直密谋设法逃脱。年3月14日工毕返队途中,由雷雄率领,突然向押送他们的鬼子反击,虽有30多人牺牲,但仍有50人成功脱险,他们于6月初徒步到达河南叶县,受到当地各界的欢迎和慰劳。

(三)谢晋元的遗孀,有情有义,继续为孤军奋斗

1、烽火佳人在广东的10载岁月

谢晋元和妻子凌维诚是在一场婚礼上相遇的。

凌维诚出生于上海,在家中三个女儿中排行老二;而谢晋元出身于广东客家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有兄弟姐妹9人,他排行第4。年,谢晋元和凌维诚在上海喜结连理。婚后,三个子女相继出生。

年,大战一触即发,谢晋元萌生了把妻儿送到广东蕉岭乡下的念头。

年春节,谢晋元护送已身怀六甲的妻子和三个子女来到了广东蕉岭。只呆了两个星期,谢晋元就赶赴上海。谁也没想到,这次分别竟成了他们的永别。

年10月底,谢晋元的幼子出生,按谢晋元的临行嘱托,取名继民,意为继承先辈的优良品格。

按照客家风俗,男人是不下田种地的,谢晋元年迈的父亲也确实无法担负农活,凌维诚便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一家八口人的吃饭问题都要靠凌维诚种田来解决。

生活所迫之下,凌维诚毫无怨尤,播种插秧、浇水施肥、耕耘收割,这些农活她逐渐学会;她由一个十指不沾灰的上海小姐蜕变成了面朝黄土的农妇;一双拉小提琴的芊芊玉手布满了老茧。

年,传来谢晋元遇害的噩耗,凌维诚痛不欲生。这年秋,凌维诚从蕉岭出发,长途跋涉到了重庆,受到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接见和慰问。

她领回了国民政府的5万元法币抚恤金,与谢晋元父亲商量,一人一半。凌维诚将她分得的钱买了三亩田自己耕作,养家糊口,艰难度日。

2、返回上海,继续为孤军奋斗

抗战胜利后,凌维诚卖掉了一些田,辞别了谢晋元父亲,带着4个孩子于年3月,踏上了回上海的漫漫长路路。

在汕头搭船时,当地人一听说是谢晋元将军遗属,便跟一家轮船公司说情;轮船公司一听说,立刻答应他们船上的食宿费用全免。但船要大约一个月再出发,讲义气的汕头人又安排他们在当地暂住。就这样停停走走,一个多月后,母子5人抵达上海。

抵沪次日,报上立刻刊登了一条简单的消息,说谢将军遗孀回沪了。第二天,就有两三个孤军士兵找上门来,把他们请到吴淞路号的一幢三层楼房居住。这幢楼的底楼空着,他们一家在二楼住下,三楼隔了许多小间,住孤军士兵。

当时散布在上海各区的孤军幸存者有五六十人,后来聚集了百人左右,他们工作生活大都无着落。凌维诚说道:“团长牺牲了,我作为团长夫人,要把团长留下的担子挑起来。”

年6月,凌维诚带着子女去南京求见蒋介石,蒋介石没见到,见到了宋美龄。宋美龄说,你们先回去吧,会安排上海市政府照顾你们的。就这样,他们一分钱都没有拿到就被打发回来了。

凌维诚再去上海市政府,结果市政府推到社会局,社会局又推到其他部门,奔波了一圈仍一无所获。

无奈,凌维诚只能利用一切能动用的关系,恳求能找到的熟人为孤军介绍工作。上海铁路局局长王兆槐是谢晋元的同学,通过他,安排了七八个士兵做铁路警察;个别会开汽车的进入企业当司机;还有一些介绍到内河航运公司工作。

年,内战连连,物价飞涨,日子更加艰难。曾任孤军二连排长、后升为连长的李春林把原孤军营和谢晋元墓地所在的胶州路余姚路的六十几亩地圈起来,借给苏北难民搭棚,每户收取一两斗米的租金。

李春林把租金交给凌维诚分配,这笔钱一小部分除供凌维诚生活,子女读书之用之外,剩下皆分给孤军。

(四)解放后的生活

年全国解放,凌维诚给上海市长陈毅写信,反映生活困境。上海市政府发文:“谢晋元参加抗日,为国捐躯,其遗属应致照顾,吴淞路号房屋一栋及墓地一段,悉仍拨归凌维诚居住使用,一般费用酌予减免。”

80年代凌魏城和儿子谢继民

凌维诚后被安排在里弄托儿所工作,先任副所长兼保育员,后又调里弄服装厂工作,直到年退休。

年3月,她被增补为虹口区第一届政协委员,此后连续担任了第二届至第七届政协委员。年1月6日,医院病逝,享年84岁。子女按照她的遗愿,将她安葬于宋庆龄陵园,与已经迁居此地的谢晋元墓相伴长眠。

他们的大女儿谢雪芬从东北财经学院毕业,分配到冶金部财务科工作,后随夫调入常州冶金厂财务科。

二女儿谢兰芬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化学兵学校学习,后随夫在广东肇庆卫生系统工作。

大儿子谢幼民从小聪明能干,不料患上精神错乱等病症。昂贵的医疗费让全家入不敷出,但是凌维诚无怨无悔,一直陪伴到他年病逝。

小儿子谢继民上世纪50年代在上海工作,当过财务会计、商店经理、工厂厂长等职。改革开放后,先后担任过上海市杨浦区政协副主席、杨浦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亲联中心副主任、上海杨浦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等职。

(五)

尽管四行仓库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那一段逝去的岁月,波澜壮阔,惊心动魂,刻骨铭心。

那是一种一寸山河一寸血,那一种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定格,在岁月的长河中凝固,凝固成为光辉的永恒,凝固成一笔永远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