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多么熟悉的唐诗,也是王昌龄眼里的塞外。岁月流逝,龙城飞将留下的唯有名字与传说,千里阴山却如旧。

阴山,这条东西走向横亘于我国内蒙古中部的巨大山脉,全长公里。西起狼山、乌拉山,中有大青山、灰腾梁山,东有大马群山,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它北面是天野苍茫的蒙古高原,南面是富庶漠南的河套平原。在冷兵器时代,阴山作为一面天然屏障,阻隔着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南袭。从先秦到大清,围绕着阴山展开的争夺战不胜枚举。

李牧的赵破匈奴之战,蒙恬的三十万大军都曾在这里掀起过血雨腥风。而赵武灵王、卫青、李广,也于此扬名立万。

其实就阻挡作用而言,中原王朝比北方游牧政权更迫切需要将阴山纳入到自己的版图之中。对游牧民族来讲,失去了阴山顶多就是不能再继续南下掠夺。而对汉地政权来讲,失去阴山就意味着将遭受到北方武力的直接威胁。

西汉年间,在无力收回阴山的情况下,面对北方强大的匈奴政权,只得采取和亲之策以求安宁。狼山的鸡鹿塞外,昭君自此地远嫁匈奴。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可以让一个草原游牧民族,不顾一切的想要冲出阴山,虽死难挡?

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生存。对一个靠天吃饭的民族来讲,草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当气候变冷,草原的草料变得更加贫瘠的时候,南下掠夺成了它们生存下去的希望。只要冲出阴山,一片富庶之地便在眼前,它就是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属于黄河中上游的冲积平原,黄河由黑山峡进入宁夏,再沿贺兰山北流,由于受到阴山山脉的阻挡转而向东。在内蒙托克托县又受到了吕梁山的阻挡,只得转向南侧沿晋陕大峡谷继续南下。

这里是千里黄河的“几”字头,是民谚里“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地方。它包含了狼山下的后套平原、乌拉山下的三河湖平原和大青山下的前套平原。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片敕勒人在南北朝时期便开始用歌声咏唱的地方,一直以来都是以水草丰美而著称,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于此看,与其说游牧民族争夺的是阴山的天然屏障作用,倒不如说是在争夺山下的这片丰盛之地。

但这里之所以能够成为塞上的富庶之地,除有黄河之利外,更多的还是要归功于先民的开垦。从蒙恬北击匈奴后,便开始在阴山上修筑长城。其后,在秦始皇的强政之下,“迁北河、榆中三万家”开垦边疆。

这是我国最早的民垦纪录,就发生在这河套之地。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在卫青与霍去病击退匈奴,控制阴山后。又开始对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移民,戍边将士开始投入到地区的开垦中。

这些移民的军队,且守边疆且屯田,跟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疆地区设立的建设兵团是同一回事。正是这一代代人的努力,才使得这个塞上江南真正的名副其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