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hospital/1/

由《辽史·地理志》可知,世宗朝至道宗朝增设节镇21处。世宗朝新建显州奉先军与双州保安军;景宗朝新建徽州宣德军节镇;圣宗朝新建成州长庆军、懿州广顺军、渭州高阳军、镇州建安军、保州宣义军、乾州广德军、咸州安东军和宾州怀化军八处节镇,将建于太宗时期的通州升为通州安远军节镇、兴州升为兴州中兴军节镇。

兴宗朝新建庆州玄宁军、泰州德昌军、长春州韶阳军、苏州安复军和祥州瑞圣军五处节镇,将建于景宗时期的复州升为复州怀德军节镇,建于圣宗时期的来州升为来州归德军节镇;道宗朝将建于太祖时期的云内州升为云内州开远军节镇。

一、辽代节镇的增设

辽代增设节镇的最主要原因为军事需要,通过分析各节镇治所所在地,我们可以发现,太祖、太宗时期,辽代节镇主要分布在契丹内地、幽云汉地与渤海旧地,这是受当时辽朝引入节镇体制的路径影响所导致的。世宗朝以后,辽代节镇的分布范围向西北、东北两个方向延伸。

在西北面,最典型增设的节镇即镇州建安军。镇州位于今蒙古布尔根省鄂尔浑河与图拉河之间的青托罗盖城。镇州作为辽朝西北路招讨司的治所,在西北路军事活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东北面,最具军事需要而设置的节镇则属保州宣义军和长春州韶阳军。保州位于今朝鲜平安北道义州,其设置是为了控扼高丽,作为辽朝突进至鸭绿江东岸的最前哨,辽与高丽围绕保州的交涉与战争几乎贯穿圣宗朝至天祚帝中期,前后长达百年。

镇州建安军、保州宣义军和长春州韶阳军的设置,恰恰反映了辽朝中后期在东面与高丽、女真的博弈,在西北与阻卜的对抗,典型反映了节镇出于军事目的的设置情况。

同时,与太祖、太宗时设置的节镇相同,世宗朝以后设置的节镇中亦有一些经历了由方州逐渐升为节镇的过程,其中升为节镇最多的是刺史州。方州升为节镇大致出于两种目的,第一,政治目的,如通州升为通州安远军节镇。

通州位于今吉林四平市区内一面城,前身为龙州黄龙府,由原渤海国扶余府改置。开泰九年,通州由刺史州升为安远军节镇。余蔚指出,“通州升节度之年,应当正是龙州黄龙府异地重建之时。黄龙府的重建,表示燕颇之叛已时过境迁,不再被追究,于是原黄龙府所改的通州升为节度,也是对龙州黄龙府的重新承认”。

第二,军事目的,典型的即道宗将云内州升为云内州开远军节镇。云内州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65里古城镇一带,本为李存勖势力下的刺史州,辽朝于神册五年将其攻下后,“置代北云朔招讨司”。鉴于云内州军事地位的重要性,尤其是辽朝后期西北方鞑靼诸部的兴起,辽朝显然有意加强云内州的军事力量,道宗相继设倒塌岭节度使、升云内州为节镇,以克制、防范鞑靼诸部的威胁。

此外,蔚州位于今河北蔚县,会同元年入辽。统和四年因将领降宋,辽朝于同年收复后将其由蔚州忠顺军节镇降为刺史州。因蔚州控扼宋、夏的战略地位,统和二十九年升为观察州,开泰至太平年间复升为节镇。复州位于今辽宁瓦房店市西北55里复州城镇,初为防御州,因其控扼海路的军事地位,兴宗初年升为复州怀德军节镇。

纵观辽朝世宗以后节镇的新设和升方州为节镇两种情况,节镇的增设主要出自政治和军事目的,是辽朝面对西北面和东北面新的政治、军事形势所做出的应对。

此外,除新设节镇和升方州为节镇外,辽代节镇本州(节度州)州名与军号的对应关系亦同样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典型的是庆州玄宁军。据《辽史·地理志一》载:“庆州,玄宁军,上,节度”。庆州军号初为“玄宁军”,如重熙八年《赵为干墓志》中“玄宁军节度掌书记郝撰”;重熙十八年《庆州白塔螭首造像建塔碑》中“玄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守右千牛卫上将军、提点张惟保”;大康四年《秦德昌墓志》记载秦德昌“重熙末始辍外官,经历玄宁、奉陵、天城、保安等九军节度使”等。道宗即位后,庆州多次更改军号。

二、辽代节镇的改置

所谓改置,是将节镇调整为其它行政建制。节镇的改置包括三种情况:第一,将节镇升为京府;第二,将节镇升为大藩府;第三,将节镇降为观察州、防御州或刺史州。

首先,我们来讨论节镇升为京府的情况。西京大同府前身为云州大同军节镇。重熙十三年十一月,兴宗升云州大同军为西京,其目的是为了应对来自西夏的威胁。云州大同军升为西京大同府后,“统州二、县七”。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统州二、县七”,指的是大同府府尹辖区,而非西京留守辖区,二者虽由一人兼任,但辖区并不完全相同。

当然也有留守府和京府辖区相同的情况,典型的即南京析津府。南京析津府前身为幽州卢龙军节镇。太宗在获得燕云十六州后,升幽镇为南京。

《赵匡禹墓志》记载赵思温的结衔为“叶谋静乱翊圣功臣、燕京留守、卢龙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侍中、行幽都尹、上柱国、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赠太师、卫国公”。

知幽镇升为南京后,南京留守、卢龙军节度使、幽都尹三职一人兼任,留守辖区、府尹辖区、节度使辖区,三者是相同的。南京析津府于开泰元年“落军额”,即不再称“卢龙军”,但留守和府尹辖区相同的特点没有发生变化,南京析津府实质上是一个以府尹为中心的升级版节镇。

其次,再来讨论节镇升为大藩府的情况。重熙十年,兴宗升霸州彰武军为兴中府。霸州治今辽宁朝阳,前身为唐营州。唐朝在营州置平卢军节度使,兼管契丹事务。营州在唐代边防体系中,是唐朝在东北的最前沿阵地。营州还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兴宗升霸州彰武军为兴中府的原因,亦鉴于彰武军节度使长期兼任霸州、建州、宜州、锦州和白川州五州制置使,五州制置使作为区域内最高监察官员,进一步强化了霸州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重要地位。

与节镇升为京府的情况相同,节镇升为大藩府后,原节度使辖区发展为府尹(知府)辖区。兴中府尹统州二(安德州、黔州)、县四(兴中县、营丘县、象雷县、闾山县)。由《辽史·地理志三》“兴中府”条可知,原霸州彰武军仅下辖兴中县(原霸城县)与营丘县(析霸城置)。升府后,兴中府尹辖区又增加二州二县,辖区范围较之前有所扩大。然建于重熙十二年的《朝阳北塔今聊记石匣内题记》中有关于“节度孔目”、“押衙”等原彰武军节度使下属吏职的记载。

重熙十五年《刘日泳墓志》中称刘日泳之子刘湘“娶故兴中府节度使左威卫上将军韩公之仲女”。重熙二十二年《耶律宗教墓志》将耶律宗教重熙二十一年由判兴中府改任显州节度使一事称作“移镇”。同时重熙八年《张思忠墓志》称志主曾“超授黄龙府节度副使”。由此可知,兴中府、黄龙府作为大藩府,在管理上皆参照节镇。《辽史·百官志四》称“兴中府彰武军节度使司”,知元代史官亦持同样观点,大藩府可以视作辽朝引入节镇体制后的灵活运用。

最后,我们来讨论辽代节镇降为观察、防御、刺史州的情况。将《辽史·地理志》反映的重熙十四年辽朝境内设置的44个节镇与《亡辽录》反映的辽末各等级州的设置情况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泰州德昌军节镇至辽末被降为观察州,通州安远军、祥州瑞圣军、海州南海军、渌州鸭渌军和宾州怀化军五处节镇被降为刺史州。此六处节镇被降级的原因,应源自其政治、军事地位下降,或丧失了其原本作为节镇的功能。

泰州德昌军节镇,原为军事要地,近乌古部。然据《辽史·耶律适禄传》载,耶律适禄于天祚帝乾统年间擒上京枭贼赵钟哥后,“加泰州观察使”。直到乾统年间,泰州已为观察州。又据《天祚皇帝纪四》载,耶律大石“登天庆五年进士第”后,“历泰、祥二州剌史”。

知泰州于天庆五年后,又进一步降为刺史州。限于史料记载缺环,我们暂时无法得知泰州连续降级的具体原因,但从其设置之初出于军事目的,推测应与其战略地位下降,或与辽朝军事战略重心转移有关。

其它五处,通州安远军、海州南海军和渌州鸭渌军均为迁渤海移民而置;祥州瑞圣军为兴宗以铁骊户置;宾州怀化军治宾州,初为渤海城,后由于渤海民户逃亡,故圣宗迁兀惹户来充实。均有安置民户(移民)的目的。民户数量的减少,应是此五处节镇被降级的直接原因。其中渌州鸭渌军、海州南海军体现得最为明显。鸭渌军治州渌州,故县三皆废,节度使下辖桓、丰、正、慕四州,其中桓州故县三皆废,丰州故县四皆废,慕州故县二久废。

南海军治州海州,故县六皆废,节度使下辖耀、嫔二州,其中耀州故县五皆废,嫔州故县五皆废。县城被废置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口大量减少。同时南海军节度使下辖的耀、嫔二州均不见于《亡辽录》,知海州南海军到了辽朝末年,不仅没有属州,人口又大量缩水,故被降为刺史州。

徽州降为刺史州的原因,很可能与重熙十四年建州者秦晋国大长公主去世,且其子女均已先公主而亡有关。在这种头下主绝嗣无后的情况下,朝廷有权将该州收归皇帝或国家所有。徽州位于今辽宁阜新,辽朝在这一区域设有多个节镇,而徽州的政治、军事地位又并非十分重要,因此在收归中央后,被降为刺史州。

总结

此后节镇数量虽有增减,但节镇体制的根本运作模式没有发生改变。同时,与唐代节镇体制相近,辽代部分节镇也经历了军号与节镇逐渐合一的过程。且因军号之创设最初与节镇军号无关,故与唐朝一样,辽朝一些非节镇州亦有军号。

需要指出的是,《辽史·地理志》在记载节镇时,将节镇本州记作“节度”,如“平州,辽兴军,上,节度”。《地理志》所谓“节度州”即节镇长官节度使所治之本州,因为是节度使治所,故被称作节度州。《亡辽录》称作“节镇州”亦可从这一角度解释。

五代时期,节镇本州已被称作“节度州”。据《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载,同光三年十一月,后唐庄宗平蜀,“得节度州十、郡六十四、县二百四十九”。此处节度州指节度使治州,郡指支州。

然两《五代史》中关于“节度州”的记载仅此一条,知称节镇本州为节度州,应为当时的一种口语表述。辽人称节度使治州为节度州,更可能是比附宋制的结果。辽人可能是在与宋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宋人用州长官的名称定义州的等级,加之受宋代“节度体系”影响,故辽人逐渐将节度使的本州称为节度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