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府谷历史上折氏的三个问题
白义雄
一、两个“云中”之辨
宋、元、明、清、民国时,称府谷折氏为“折氏、羌族,云中人,世居河右”。历代这个提法是一致的。近年来在一些书刊上看到的是“府谷折氏,党项羌族,云中人,大同迁来”。其实,这“世居河右”和“大同迁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统一了中国,定都陕西咸阳,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权。此时,奴隶制政权的北部匈奴经常率部攻打秦王朝的北部边境,这给秦王朝的北大门造成很大的威胁。于是秦始皇发兵三十万,派大将蒙恬率领部队横扫北疆。匈奴无力抵挡,逐渐向北退却,秦王朝占领了大片疆土,时称“新秦地”,并在这一大块领土上分设了四个郡和若干个县的建制。
四个郡是:今绥德、榆林周边一带为上郡,明之边墙北为榆中郡,榆中北到包头以西为九原郡,鄂尔多斯东北及黄河东岸为云中郡。秦云中郡的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托克托县境内,时辖府谷地方。其实这个云中郡是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年)始置,并筑云中城(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秦汉因之。史书对云中郡地理特征的记载是“背负阴山,前带黄河”。古今因当时形势的需要,对建制的设置、增减、迁移是常有的事,但山河之形千古不易。说府谷折氏为云中人,是指秦云中,绝非唐置的大同云中,更不是从“大同迁来”。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年)在今大同市设置了云中县,后为府、为路,为重镇,它和秦云中是两码事。虽然建制的名称相近,但地址不一,时间不一,属地不一。古人不忘祖籍,常以先辈的出生地为荣,故称“云中人,世居河右”。若对鄙人的见解有疑,请读几条古史的记述:
1、宋·邓明世撰《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八》称“又羌族有河西折氏,世家云中,为北蕃大族。自唐以来,世为麟、府州节度使”。此书考订伪舛,特为精核;2、《宋史卷四九一·党项传》“太祖建隆二年,代州刺史折乜埋来朝,乜埋,党项之大姓,世居河右,有捍边之功,故授以方州,召令入觐而遣还”;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宋建隆二年十二月,代州刺史折仁理,党项蕃部之大姓也,世居河西,接邻北境”;4、欧阳修于庆历四年(年),奉宋仁宗皇帝赵祯之命,来麟、府二州考察当时的兵粮地理和官吏的筹划能力,了解麟、府二州的地理民情。他后来撰《新五代史》时(皇祐五年、公元年)说“折从远,云中人,盖指古云中郡大界言之”欧老先生是宋代政坛、文坛上著名的政论家、史学家、文学家,他的话是可信的。
二、折氏的由来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华夏民族的一个主要族源。羌族的最先发祥地在藏北高原,称“羌塘”。羌族派分的各民族有:吐蕃、东女国、党项、宕昌、达布以及西戎、北狄、月氏、白族等等。古代随着人口和生产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活动,不少群体流向今四川、青海、甘肃西部一带。《隋书党项传》、《旧唐书党项羌传》、《新唐书党项传》的记载虽各有不同,但共同点是:党项羌为汉西羌之别种。魏、晋之后或臣中国,或窜山野。其种每姓别自为部落,一姓之中复分为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一。俗皆土著,其屋牦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俗尚武,无法令、赋役。其人多寿,年一百五六十岁。不事产业,互相凌劫。男女并衣裘褐,仍披大毡。畜牲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知农耕,土无五谷。
气候多风寒,五月草始生,八月霜雪降。老死者为尽天年,亲戚不哭,少死则云夭枉,乃悲哭之。死则焚尸,名为火葬。无文字,候草木以记岁时。自周及隋,或叛或朝,常为边患。从两汉到隋唐时期,羌人或因向外扩张,发动战争,战败后称臣纳贡,朝廷给予安置。如《隋书党项传》记载,魏、周之际,数来扰边,中原多故,大为寇掠。隋文帝开皇四年(年)有千余家归化。五年(年)拓跋宁业等各率众诣旭州内附,授大将军,其部下各有差。
十六年(年)复寇会州,发陇西兵以讨之,大破其众。又相率请降,愿为臣妾,遗子弟谢罪。自是朝贡不绝。或因派系部落间常以强欺弱,弱者不忍其欺压率众东移。唐贞观六年(年),原居四川、青海的党项族因受吐蕃的压迫内迁到陕西、甘肃的灵、夏诸州,前后内附者达三十万口。僖宗中和元年(年),夏州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因参加征黄巢有功,赐姓李,封夏国公,统辖夏、绥、银、宕四州地方。《折嗣伦碑记》中说先辈为“陇西氏”。据此清代有的学者推测,折氏最初可能从陇西迁来。陇西是地名而非族名,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三、折氏的后裔
从唐代中期到五代时,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准格尔旗和陕西北部黄河西岸的佳县、神木、府谷境内已是蕃汉杂居,和睦相处。其中羌族居民在当地人口中已占有相当数量,这就是地方土豪折氏能够成为一方封建割据势力和上层统治集团委以重任的群众基础。折氏家族中代出名将,他们熟悉地情,掌握民情,能征善战,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为捍卫边境人民的安居生产和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作为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上层统治集团的多次嘉奖、加封,不少人被树碑立传记入史册。
后来到折彦文、折彦质这一代,由于南宋的腐败无能和金人为结好西夏、平息边境冲突,金于贞元3年(年)命晋宁军(今佳县)守将折彦文远移青州(今山东境内),此时折彦质也已南渡。折彦文、折彦质东移南渡的心境是很痛苦的,远离了世代居住的祖籍,远离了夏人掘开坟墓、剖棺戮尸的祖坟,远离了多年多代随他们一起征战的父老乡亲,集家仇国恨于一身。
根据当时所处的条件,折氏东移南渡时,只能携引他们的嫡系子孙,其远支和亲戚世友仍散处原地的为数不少。后或因避免战争中敌方的复仇迫害隐讳了自己的族名和姓氏,或因多年多代平民间互相通婚被汉化的更为普遍。就以今府谷境内言,仍有以折姓得名的村庄和折姓居民,他们的前身为羌人。在历史上,府谷境内老高川、赵五家湾一带的个别村庄中的个别村民自称为汉人,为当地老户。但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与当地居民明显不同。
他们中间男人常年不出远门,祖辈从未有妇女缠足的习俗,青一色大脚板。家中有土地、牛羊,可属中等生活水平。但每逢夏秋两季,由成年女性牵一头体力好的毛驴,搭两条毛口袋,走村串户行乞要粮,人称蛮婆。这些人和现在的假尼姑一样,会些邪术,给的少了就对主家说些不吉利的话。人们惹不起,见她们入村就锁了大门,有的为讨个吉利就多给些粮食。夏秋两季这种行乞收入还是可观的,故习气难改,到解放后才改变了这种传统习惯和风俗。这些人也可能是羌族的后裔,或其他民族的后裔,有待考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