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杀虎堡夕照贺老总摄
右玉县的杀虎口也被称为“西口”
“走西口”指由杀虎口等长城沿线进蒙古草原谋生之路
明清之际,
内蒙中西部的开发,
与山西人密切相关。
“走西口”的滥觞和晋商的崛起,
直接影响到长城以北草原经济的形态和发展。
而一个个走西口者的命运,
在这股大潮中的跌宕起伏,
不应该随着时光流逝被遗忘。
他们也不应该仅仅成为
历史演进和草原衰荣的注脚。
如果把他们当做一个个历史的切片去分析,
也许会得到很多启示。
今天,
我们以走西口的榆次侯氏家族为观察对象,
以侯氏后人的视角,
看看山西晋商在时代命运走向下,
所秉承的进取精神和生存之道。
1
内蒙古中西部的开发垦殖是与以山西人为主的走西口人群密不可分的。在清朝,伴随着内蒙古的开发,走西口的移民风潮持续两百多年,这支走西口大军,既是开发河套平原的主力,也是当地乡村、城镇兴起,发展的居民来源和创业主体。
走西口的移民队伍涵盖了三百六十行的人群,期中不乏商业精英,正是这些精英(后世称为晋商者),在上述历史背景下,不失时机的开通了纵贯清朝两百余年,以黄河水运为主干,联通内蒙古与晋陕北部的水陆交通干线,一度促进了中国北方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这条水陆交通干线,被学者称为“晋蒙粮油故道”。
▲走西口路线图来源:网络
托克托河口之所以成为“晋蒙粮油故道”上著名的水旱码头,得益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
呼和浩特托克托县河口镇,地处黄河“几”字的右上角,是黄河上、中游的分界处,纵贯土默川的大黑河在其上中游汇聚了多条季节小河,曲曲弯弯,由北而南在这里注入黄河。因此,历史上素有“万水归托”的俗语流传于长城内外。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黄河两岸风光
瞭望东方周刊黄河水运,以河口为中间点,上行可达包头南海子、西山嘴、经土城子、永济渠口、磴口、石嘴山、中卫、五方寺可抵兰州,共约三千里。下行喇嘛湾、榆树湾、老牛湾、偏关河口、到河曲大口,过保德州到临县碛口,共约六百余里。如要继续南下,过“跌碛”,经军渡等渡口,可直达河津的仓头镇。
▲民国初期黄河上游重要码头示意图
四千多里的水运线上,河口成为重要的粮油码头、盐碱码头、甘草码头,也是皮毛、木材、牲畜等的货物集散地。码头岸上,店铺林立,各字号各有自己固定的装卸货码头、货场,分别以字号命名。
这些字号的财东,以山西走西口的人居多。
2
▲古运码头河口古镇
榆次北田镇侯氏家族,是走西口大军中的一员,其在河口所创立的享誉当地的百年老店“双和店”,是当地晋商商号的杰出代表。
榆次北田村于康熙二十三年之前建镇,北田侯氏以农耕为主,同时注重教育,发展商业。侯氏家族在省内外皆有生意,资产甚为雄厚。在清朝中前期,榆次北田侯氏的商业规模业已拓展至口外。河口镇是当时黄河上的货运中心,侯氏家族利用当地的商机,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创建了享誉四方的双和店。
双和店是侯氏家族代表性商业字号,拥有自己的店铺、仓库、船队,主营粮食贸易。肥沃的河套平原每年会生产出大量的粮食,种粮大户和贩运粮食的商人会将待售的粮食囤积到交通便利的河口镇,等待水陆两路的船队和驼队运输到全国各地。双和店便收购各地的粮食,再贩卖出去,从中获利。另外还负责给暂时无法运出粮食的商贩和种粮大户提供仓库,从中获得存储费和保管费。
▲古运码头河口古镇的一处房屋
双和店建在河口镇北,东临后街,迎街6间栏柜,栏柜中间是供车马进出的大门。进大门是一串四合头大院,大院的西房,有直通里院的罗门。里院又是一串四合头大院。如此院套院,东西跨度绵延一里余。最西边的大院接前街(头道街),临街座东迎西也是6间栏柜。几串院中,住房、柜房、作坊、库房等计有房屋数百间。在河口镇,双和店北侧有一条街就叫双和店巷,年10月侯氏后人去河口参观时,当地张秉谦老师带领并现场指点双和店旧址,目测南北约余米,东西约余米,占地70多亩。据张秉谦口述,双和店为河口占地面积最大的字号。
双和店在经营六陈行的同时,在盐碱畅销之际,还兼营碱锭加工。双和店自备有十多艘七站大船,由一位掌柜专职负责船运粮食、盐碱等。同时还兼营牲畜、酿酒等生意,在河口镇资金最为雄厚。双和店的砖茶(砖茶上有双和店字号)也久负盛名,品质优良,在当地口口相传。
▲河口镇龙王庙
双和店最兴盛的时候,当属乾隆至民国初年,特别是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时,侯氏在商业上达到了鼎盛。
道光时期,双和店的老东家侯维烈为国子监典薄,当时侯家已为榆次望族(据侯维烈长子侯体元的墓志记载“累叶簪缨,为榆望族”)。侯体元字健亭,为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科府贡议叙光禄寺署正(同治二年版《榆次县志》)。另据侯体元的墓志记载,其还是“皇清诰封朝议大夫、教谕、晋加知府一职(其母封太宜人,其妻为恭人)”。但侯体元抛弃仕途,(弱冠游郡庠,越六年,应试成拔贡。朝考后,例授职。倘即由此发朝,异日所至者殊不可量。因老亲年迈,家务繁杂,不忍独劳亲心,未远就职。已分任家政为己责,或往来城市,或经营田产,以及一切应酬),子承父业,成为晋商中的佼佼者,生意规模的不断扩展,经营范围也更加广泛。
双和店在河口镇首家出了自己的钱贴,开托县商界以信用票据代替银锭之先河,并在此基础上创办了河口镇第一家钱庄——德和昌(据《绥远通志稿》记载,德和昌为河口四大钱庄之一),其位置就在双和店总号门脸一侧。另一字号——德和兴(百货店)坐落在河口最繁华的十字路口(据当时双和店少东家侯肃宗口述,每天上学路过店面,店员都会抓一把冰糖给他,让其拿到学校分与学生。具体哪个十字路口不详)。
双和店的掌柜按照职责大小分为大、二、三掌柜。3个掌柜职责分明,业务分工明确,手下各有几十号人各司其职。
双和店一个最为人称道且口碑传承至今的经营之道是惠及贫民百姓。据传说,双和店的斗、升、秤以及打油的镲子,每样都有大小两种规格的量具。小量具执行市场公认规格标准。还说,双和店在市场使用的斗、秤是“寇准定的标准斗、秤”。民间传说,北宋名臣寇准在当县令时,在城门上悬挂着一斗一秤,治下的市场交易,必须以悬挂的斗、秤为称量标准。双和店的大量具是为零买粮油的贫苦百姓特制的,一斗比标准斗大一升,一升相当于标准升的升二、三合。同样,秤、油镲也比标准量大一、二两。这种使用大小两种量具的销售法已成为双和店的经营规则而代代传承。其所以如此区分量器,是因为当时穷人家到粮店买米面油之类,都是少量的,米几升,面几斤,油几两,买米超过一斗,买面超过10斤,买油超过5斤的很少。根据惠及贫民百姓的经营原则,双和店在每年腊月临近过年时,凡来店内买米面油等的人,买一斤白面的,就另送一斤;买5斤以上10斤以下的,就另送3斤。买少量米、油的人,也同样馈送。
▲河口镇龙王庙,庙前有侯氏捐造的旗杆
双和店这一经营规则,既扩大了零售业务,加快了资金周转,更重要的是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社会上造就了用金钱买不到的民众好口碑。这一口碑历时百余年,时至今日,依然为人所怀念。双和店实施这一经营规则,不仅仅是一种经营举措,也确是出于对贫苦人群的同情和体恤。
3
侯氏族人诚信经营,富而好仁,热衷于公益事业,在河口镇口碑甚佳。据《古镇河口》记载,民国初年,河口头道街有个叫杨银宝的人,因身患疾病,生活逼迫,无奈把老婆和儿子都卖了,买主接人的车停在杨家门前,一家人难分难舍,嚎啕恸哭。围观的乡亲们也都泪流满面。就在母子二人号哭着上车要走之时,当时的双和店财东侯少成(-。少成应为小名,大名不详,人称蛮小财主)从店里出来,来到人群之中。他问明了情由,对杨银宝说:“愣娃子,卖了老婆娃娃你还有啥活头?别卖了,到我柜上背上3斗米,度光景吧。”杨银宝夫妻拉着儿子跪在地上向侯财东叩头谢恩。围观的人们也都感动地向侯财东致谢。侯财东扶起他们,领着杨银宝到粮店打了3斗米,还让店里的伙计帮银宝把米送回家。就这3斗米,拯救了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
据榆次北田年长者口述:每逢冬季,侯家都要例行为穷人免费送碳过冬,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的乞丐围在侯家的门口等待周济,而族人也大都乐善好施,从不嫌弃,每求必应。逢年过节遇到经营小本生意的商贩,侯家便将其所卖全部买下,然后再将货物免费送给穷人。
据道光二十八年(年)榆次城隍庙修缮时“庙工捐输城乡姓名碑”记载,北田理问侯维周,千总侯启孟、侯汝霖、侯万里,以及侯启康等侯姓二十余人各有一十八两到一两不等的捐助。另据同治版《榆次县志》记载,北田侯汝霖捐七十两,侯维烈及弟弟侯维屏各捐二十两白银用于编修县志。同治版《榆次县志》卷九人物志记载,咸丰年间榆次灾荒,侯汝霖、侯维砺及其堂弟侯维烈、侯维屏捐一千四百余担粮食用于救灾。双和店在山西临县碛口镇设有分号双和新店,民国5年(年)碛口镇重修黑龙庙,双和新店捐资15两白银。
▲碛口镇黑龙庙
4
民国十年(年),托克托县河口镇甘草码头移到包头镇。民国十二年(年),平绥铁路(今京包铁路)开通,包头镇以其“水旱码头”的优势成为西北地区的商业重镇,河口镇的商业走向式微。双和店生意大受影响,双和店最后一任东家侯少成每年从清水河贩大量马匹回榆次老家贩卖,供不应求(据北田年长者口述,蛮小财主贩回的牲口看着就和猫一样少气无力,一旦套上犁耕地就和虎一样精神抖擞,可见蛮小财主眼光之独到),以此来维持双和店的日常运营。
▲平绥铁路路线图来源:网络
再后日军侵入中国,河口镇商业遭到毁灭性打击,双和店也在劫难逃,侯少成在战乱中无心维持生计,变卖产业,于年返回故里。据侯少成之子侯肃宗(-年。因其母侯常氏早逝,7岁时随父亲侯少成生活在河口,18岁返回榆次,小名福娃)口述,当时把双和店门脸、店铺等整体卖掉一部分。两年后,20岁的侯肃宗带人返回河口将剩下全部房产雇人拆除,拆下的木料卖往包头,光运输的船只就有二十几艘,可见以前双和店规模之大。
另外有一副榫卯结构的木制牌楼,木刻精美,做工精良,高大气派,逢年过节就会组装好,装饰以灯笼、红绸子等,搭建在河口镇繁华路口,庆祝年节。因舍不得卖,就拉到包头寄存于一家商号,掌柜姓白。年前后,侯氏后人侯秋林、侯冠辰联系到其后人,了解到该木制牌楼因历史原因毁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年5月,双和店少东家侯肃宗(右二)重回河口
当时河口部分年长者陪同
5
如今,在河口镇,榆次侯氏留下的铸铁蟠龙旗杆成为了以上历史的见证。
同治元年(年),由双和店东家侯氏发起并出资、募资、铸造的铁制蟠龙旗杆,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全国仅存的几对铁制旗杆之一,原在龙王庙前,文化大革命时期拆了龙王庙,保留了这对旗杆。旗杆高三丈六尺五寸,表示一年天,旗杆上有一副对联“海晏河清威灵著绩,风调雨顺亿兆蒙休”。旗杆上端有四角方斗,右面方斗上铸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与黄河有关,好理解。左面方斗上铸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蟠龙旗杆上最抢眼的自然是龙,两根旗杆中部各铸巨龙一条。巨龙上方的玲珑斗上,每面又铸着镂空雕龙两条,四面一共八条,加上巨龙,每根旗杆九条龙,两根旗杆十八条龙,惟妙惟肖。
旗杆现今已被自治区政府列为文保单位,供人缅怀参观,向人们诉说着双和店的辉煌与仁德。有当地顺口溜为证:“河口镇,生铁旗杆本爱人,双和店财东榆次人,太原府里请匠人,正月起工七月成。竖方斗,四方亭,八骏马,真威风,琴棋书画有功名。左面筑的暗八洞,一对花瓶往上引。玲珑斗,做得精,一面铸有两条龙,四面铸着八条龙,生铁旗杆十八条龙。旗杆顶头风磨铜,一面挂着四个铃,两面共有八个铃,大风刮起响连声,顶如北京的景阳钟。”。此顺口溜记载于托克托县志。
▲河口镇龙王庙前的幡龙旗杆
在榆次北田的侯氏后人,敬祖怀远,曾经多次到河口镇考查、纪念。他们也一直秉承先人精神与美德,以德为先,以和为上,以诚信善良为昌兴之本。
祝福托县、祝福河口、祝福河口人、祝福在河口奋斗过的各大商号后人,世世代代传香火、子子孙孙永昌盛。
后记
年10月,侯肃宗的长孙侯秋林、次孙侯冠辰回到河口,看到了儿时爷爷所讲述的曾经辉煌而忙碌的水陆码头。
年5月,时年79岁的侯肃宗带次孙侯冠辰、次孙女侯悦重回河口,受到了河口村委的热情接待。河口村委约了几位年长者和侯肃宗秉烛夜谈,聊起河口当年盛状和儿时趣事,不禁唏嘘。当老人亲手抚摸着儿时每日攀爬的,离开河口六十余年只留在记忆中的蟠龙旗杆时,禁不住老泪纵横。
▲年5月侯肃宗再回河口时
和次孙女侯悦在旗杆前留影
▲年5月侯肃宗再回河口时,
含泪在旗杆前看底座上面所铸文字
年10月国庆期间,侯肃宗的儿子侯兰携妻带子又一次踏上了河口这块神奇的土地,受到张秉谦老师、杨诚老师和王连成书记盛情接待,亲耳听到河口当地人对双和店的称颂,禁不住潸然泪下。在河口期间还见到了民国时期双和店三掌柜(主管账目)侯立成(留在托县的同宗本家)之孙女侯红霞。
▲年10月侯兰夫妇与河口镇郭玉福(左一)、
杨诚(左二)、张秉谦(右一)、旗杆前合影
▲年10月侯兰夫妇及二子与
侯立成孙女侯红霞在旗杆前留影
▲侯家在克托克河口建造的旗杆郭宝林摄
▲克托克城的雕塑,似乎寓意着晋商进取郭宝林摄
(来源:山西晚报全媒体)
原标题:《“万水归托”中,河口古镇立起铸铁蟠龙旗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