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有一处古城遗迹,就是辽代军事重镇丰州城。神册五年(年),契丹国建立不久,党项族诸部发生了叛离,皇帝耶律阿保机(即辽太祖)亲自率领军队征讨,由皇太子耶律倍带领迭刺部夷离堇汗里轸进兵云内和天德军。天德军本是唐朝的边防重镇,唐末被党项族占领。契丹军队进攻过来时,节度使宋瑶宣布投降。契丹国就赐给宋瑶弓箭、鞍马、旗鼓等物品,把天德军改名为应天军,随后撤兵而归。谁知契丹兵马撤退后,宋瑶再次发生叛乱,契丹再次出兵,攻破了城池,捉住了宋瑶和他的家属。契丹统治者觉得天德军城地处乌拉山后(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东南角的阿拉奔),不便于管辖,就把天德军城和原丰州城(今乌拉特前旗东土城)的人口强行东迁,在大青山南面另筑新城安置,命名为丰州天德军。这就是位于今天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的丰州古城。丰州古城遗址在大青山南面大黑河北岸的冲积平原上,距呼和浩特市区约18公里。古城城墙全用黄土夯筑,城垣已淤埋地下,城墙只西南两面较为明显,露出地表约1至3米,东北两面仅能隐约辨出位置,且多有断缺,最高处露出约1米。古城为南北方向,东西宽约米,南北长约米。城墙四角原有角楼,现在除东北角楼尚存有高约8米的基址外,其余三处都仅有部分残存。东、南、西三面城墙正中开设城门,并筑有方形瓮城。丰州城建立后,就成了辽王朝西南边境地区的军事重镇。辽朝任命契丹贵族为节度使,在此屯戍重兵以对付党项诸部。早在神册元年(年),辽太祖就曾亲自率兵进入党项诸部领地,攻占了胜州(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他把胜州的居民迁移到黄河东岸,在唐朝的东受降城另筑了一座州城,因为在原来胜州的东面,所以叫东胜州(今托克托县托克托城大皇城),并在东胜州的东北,另筑一座州城名叫云内州(今托克托县西白塔古城)。这样,丰州、东胜州和云内州三城鼎立,统称为西三州,构成了辽王朝西南边境地带的防御体系。西三州以丰州为主,在丰州城内设置有西南面招讨司。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在宋和辽之间反复摇摆,所以丰州城的局面也常常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变换不定。后来,为了加强对西夏的控制,辽兴宗在重熙十三年(年)把云州大同军节度升格为西京大同府,把丰州等西三州划归西京大同府管辖。辽代末年,天祚帝耶律延禧在金兵的追击下,于保大三年(年)溃逃到了云内州南面一带。锱重和王妃公主们在青冢(即王昭君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被金兵掳获后,天祚帝被迫逃到夹山(今土默特右旗万家沟)躲避。第二年,天祚帝在阴山达但部(即汪古部)的帮助下,曾一度出击云内、天德,被金军击败后退回。第三年正月,天祚帝打算逃往党项族小斛禄部,半路遭到了金军的突然袭击,慌乱中徒步逃生。第二天,天祚帝逃到了丰州附近,天降大雪,一行人没有御寒衣服,粮草也告断缺。耶律延禧吃点炒面充饥,随从人员只能吃雪填肚,直到晚上才找到一户人家投宿。此后不久,耶律延禧在夹山被金军将领完颜娄室所俘虏,辽朝灭亡。辽灭后,金朝初年,沿称为丰州为丰州天德军,皇统九年(年)改为天德军为天德总管府,并在这里设置了西南路招讨司,以天德尹兼任招讨使,主要任务是防御北方的蒙古族,并管领边境地带的各部族。金代的丰州城,已不再是封闭式的城市,人口增加了很多,商业也非常繁荣。从万部华严经塔上镶嵌的金代碑铭上得知:丰州城内的街巷,有带行业名称的,有带寺院名称的,有用居民姓氏取名的,这都充分反应了当时丰州城的繁荣景象。元朝初年,丰州曾属于汪古部管辖。中统三年(年),改属西京路宣慰司。至元十九年(年)西京路宣慰司撤销,丰州并入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至元二十五年(年),元朝改西京为大同路,把丰州划归大同路管领。元代的丰州,不仅依然是一处相当繁荣的城市,而且成为了中原地区通往漠北的交通枢纽。早在蒙古汗国时代,长春真人邱处机到中亚去觐见成吉思汗后东返,就是经过丰州进入内地的。元大都(今北京市)到岭北行中书省(治哈喇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之间,有三条主要驿路,其中木怜道是经兴和路(今河北张北县境)西行,在丰州折向北行,穿越大青山,进入漠北地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所在地冀宁(今山西太原市)也有一条驿路经大同通到丰州。从丰州又有一条驿路通到东胜州,经过甘州(今甘肃张掖市)、亦集乃路(今额济纳旗黑城)通至岭北行中书省,是内地与岭北之间的另一条驿路。元代末年,农民起义军队里的关先生带领一队红巾军北上。至正十九年(年),元将字罗帖木儿和关先生在丰州城附近发生了一场大战,战乱中,丰州城内的汉族居民纷纷逃入内地,丰州城成为了一座空城,此后被彻底废弃。丰州城自建城至废弃,大约经历了四百五十年之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