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营乡:位于托县东部25公里处。属土默川边缘部分,俗称“东沙梁”。东与黑城乡接壤,西与南坪乡为邻,南至黄河北岸,北到新营子乡,西南靠中滩乡,东南接乌兰察布盟清水河县喇嘛湾乡,总面积平方公里。年划属三区。年成立大公社,归红旗公社所辖(驻地黑城)。年从红旗公社分出来,驻地在燕山营村,故名燕山营公社。年改为燕山营乡。辖10个村民委员会,37个自然村。
燕山营:村。清乾隆年间,大燕山营一带的居民迁此居住,形成村庄,得名小燕山营,后改为燕山营。
马圈圐圙:村。清嘉庆年间,该村是蒙古族牧民放牧圈马的地方,故名。
老杜营:村。清乾隆年间,杜氏先来此住,建村后得名。
小碱沟:村。清乾隆年间,因该村处在一条碱沟而得名。
石匠营:村。清乾隆年间,山西偏关地区一名张天贵的石匠来此定居,故名。
塔布峁:村。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周围有五个土丘,故名。塔布,系蒙古语,意为“五”。峁,系汉语,意为“土丘”。塔布峁,意为“五个土丘”。
麻黄滩:村。清乾隆年间,形成村落时,此地麻黄成片,故名。
碱壕:村。清乾隆四年建村。因附近有一碱沟,故名。
东壕:村。清乾隆年间建村。因位于一条沟的东面,故名。
西大圐圙:村。清乾隆年间,蒙古人在此驻牧,建有圈牲畜的圐圙,形成村落后冠以方位得名。
大燕山营:村。清乾隆十八年,有个叫燕山的人来此地居住,形成村落后由人名得村名。
杨家圪堵:村。清乾隆年间,陕西府谷县杨氏来此定居,因地形高低不一,故名。
树林子:村。清同治年间形成村落,因村周围是茂密的树林,故名。
达对营:村。清乾隆年间,有个叫“达对”的蒙古人在此居住,故名。
东大圐圙:村。清乾隆年间建村。位于西大圐圙东南,故名。
树圪洞:村。清乾隆年间形成村庄。因此地地形低凹,四周环树,故名。
章盖营:村。清乾隆年间,此处有一章盖的官员。村庄形成后,以此得名。“章盖”,即“章京”,清代官衔名。
前房子:村。清乾隆年间形成村庄。因位于章盖营村南,故名。
大石窑:村。清乾隆年间,来此定居的人,以天然石窑为屋,形成村庄,故名。
碱池:村。清乾隆年间建村时,因村中有一熬碱的碱池,故名。
毛不拉:村。清乾隆年间建村。村旁有一含碱的水泉,因水质不好得名。位于乡驻地南部。“毛不拉”,系蒙古语,意为水质不好的泉。
耿庆沟:清乾隆年间,蒙古人姜耿庆先住此地,建村后得名。
胡忽浪营:村。清乾隆年间,有个姓胡的货郎曾住此地,形成村庄后得名(胡货郎),后演变为现名。位于乡驻地东南。
冯彦:村。清乾隆年间,冯氏先居此地,形成村庄后得名。位于乡驻地东南。
后圪卜:村。清嘉庆19年形成村落。因村址在西壕赖村后的一块低凹地,当地称低凹地为圪卜,故该村以方位称为后圪卜。
西浩来:村。清乾隆50年建村。因村西北有沟口得名。“浩来”,系蒙古语,意为口子。
高巴什营:村。清道光19年,蒙古族高巴什先在此定居得名。藏语“高巴什”官布拉希的谐音,意为吉祥。位于乡所驻地东南。
田家柳二营:村。清乾隆年间,山西柳二来此种地,称柳二营,后田家来此居住,因地处柳二营西北,故名。位于乡驻地西。
赵家柳二营:村。清乾隆20年间,赵氏迁居于此,因地处柳二营附近,故名。位于乡驻地西。
任家柳二营:村。清乾隆年间,任氏迁来居住,因靠近柳二营村,故名。位于乡驻地西。
一间房:村。清乾隆50年,周胡在此盖了一间房,后形成村庄,名周胡一间房。后张贯来此,因其势力大,便将周胡一间房更名为张贯一间房,现简称一间房。
南石峁:村。清乾隆50年,迁来此地的人家居住在小石山的阳面,故名。
小口子:村。该村位于交叉路口处,故名小口子村。
巴彦桑:村。清代,此地是格图营白亥村(人名)的牧场。形成村落后得名“白亥村场”,年更为现名。巴彦桑,系蒙古语,意为“富饶之源”。位于小口子村北。
那木架:村。清乾隆年间,此地是蒙古人放牧的秋营地。建村后得名。那木架,系蒙古语,意为“秋营地”。位于乡驻地西北面。
东梁:村。清乾隆年间建村。该村位于那木架东面的土梁上,故名东梁村。
石峁:村。清乾隆40年建村。因有个小石山,故取村名。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呼和浩特市分册)》年5月。黄翔整理于年5月
相关链接:
◎“呼和浩特印象”专辑
◎“呼和浩特地名”专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