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文化和旅游部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推进活动上
发布了10条关于黄河主题旅游的线路
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包括中华文明探源之旅、黄河寻根问祖之旅、黄河世界遗产之旅、黄河生态文化之旅、黄河安澜文化之旅、石窟文化之旅、黄河非遗之旅、红色基因传承之旅、黄河古都新城之旅、黄河乡村振兴之旅等主题线路。
所有线路均立足全域统筹,以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为节点,串点成线,连线成廊,通过“文化场景化、场景主题化、主题线路化”的设计,全面展示真实、立体、发展的黄河流域,塑造“黄河”整体形象,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同时,为对接市场需求,满足游客实际出游需要,在主题线路框架下,精心设计了“重温河西走廊,探索丝路美景”“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文化”“寻味晋陕,遇见黄河”“领略黄河文化,品悦时代变迁”等40条黄河文化旅游带精品线路,编撰了《黄河文化旅游带精品线路路书》,书中涵盖行程规划、路况介绍、沿途城市和景区、游玩锦囊等旅游信息,吸引旅游爱好者发现和探索黄河文化与自然之美,让更多的人走近黄河、了解黄河、爱上黄河。
河东运城
——黄河文明的源头
一个被黄河揽进臂弯的地方
只有在这里
你才能感受到“母亲河”的大气磅礴
黄河串联起绵延的时间
上至万年
用奔流不息告诉华夏儿女
什么叫“沧海桑田”!
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之
运城篇
中华文明探源之旅
线路组成:青海(青海省博物馆、喇家遗址、马厂塬遗址等)—甘肃(甘肃省博物馆、马家窑遗址、齐家坪遗址等)—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贺兰山岩画、水洞沟遗址等)—内蒙古(内蒙古博物院、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托克托县云中郡故城遗址等)—陕西(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石峁遗址等)—山西(山西博物院、陶寺遗址、西侯度遗址、丁村遗址等)—河南(河南博物院、庙底沟遗址、仰韶村遗址、王城岗遗址、新砦遗址、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等)—山东(山东博物馆、大辛庄遗址、东平陵故城、小荆山遗址等)
线路简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在我国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线路以沿黄省(区)博物馆、重大考古发现和标志性文明遗址遗迹为载体,展现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引领游客开展中华文明探源之旅。
西侯度遗址位于芮城县风陵渡镇西侯度村后的“人疙瘩”北坡,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之一,是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也是世界人类用火的最早记录之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侯度遗址是我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为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大约万年。西侯度遗址是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保留处。世界上其他国家发现的烧骨所处时期均在西侯度之后。
遗址在高出黄河河面约米的古老阶地上。遗址中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烧骨的发现,昭示出他们掌握了火的应用,开始熟食,显露出人类“万灵之灵”的神韵。
年10月27日,意大利权威设计杂志《THEPLAN》年度设计大奖颁奖典礼于13日在线上举行,22个奖项类别中,“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西侯度圣火采集点”获景观类别大奖(建成)。
黄河安澜文化之旅
线路组成:海南藏族自治州(龙羊峡)—兰州市(柴家峡、八盘峡、黄河铁桥)—临夏回族自治州(刘家峡、盐锅峡)—定西市(李家峡)—吴忠市(青铜峡)—巴彦淖尔市(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河套灌区、乌梁素海)—咸阳市(郑国渠)—运城市(黄河铁牛)—忻州市(万家寨)—三门峡市(三门峡)—洛阳(小浪底)—郑州(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
线路简介:大河之治,始于安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历史之河、文明之河,大河与大国命运交织,流淌在华夏五千年的血脉之中。千百年来治理黄河遗留的水利工程,成为见证黄河水利文化的重要载体。线路以沿黄流域重要水利和防洪灌溉工程等为载体,可让游客欣赏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大坝锁黄河,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体验数千年来治水哲学和治水历史文化的壮阔画卷,见证领导人民开创治黄事业新篇章,创造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
蒲津渡遗址位于运城市永济市区西18公里的蒲州古城西门外,黄河东岸侧,东与《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相依,西与全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相望,处于旅游黄金线上,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津渡遗址是一处具有丰富遗存的大型渡口遗址,它展现了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铸技术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观展示出黄河泥沙淤积、河水升高、河岸后退的变迁过程。
蒲津渡的标志是“开元铁牛”,亦称“唐代铁牛”,位于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高1.5米,长3.3米,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用于拴连桥索。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现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宽0.6米。
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四尊铁牛,是至今我国发现的历史最早、体积最大、分量最重、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的渡口铁牛。
景区内除铁牛、铁人、铁柱等铁质文物外,还有明代堤坝等出土文物。蒲津渡遗址的发掘,揭示了铁牛作为蒲津浮桥地锚的变化历史,证实了蒲津浮桥当年建造的辉煌成就,再现了唐代雕塑艺术水平和冶炼铸造技艺水平。
蒲津渡大浮桥千百年来伴随着黄河之水潮涨潮落,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辉煌。留给下千年浪涛洗涤、岁月沉淀的古渡文物,还有文物背后意境悠远的历史故事。站在黄河古渡,回望大唐盛景,满心思叹,一眸千年。
-END
运城文旅-
作者/来源:运城文旅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