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m.39.net/pf/a_4440899.html

在明朝嘉靖十三年,公元的年,明朝的嘉靖皇帝接到了从大同府用八百里加急送到北京的一个奏报。大同府的官员在这个奏报中说到这样一件事情,说位于呼和浩特的蒙古部落首领阿勒坦汗,有的史书上记载为俺答汗,汗是蒙古部落的最高首领。他以书面的形式向明朝提出了“通贡互市”的请求。什么叫“通贡互市”呢?“通贡”又叫做朝贡。阿勒坦汗提出,我愿意臣服明朝,同时年年进进贡朝拜,这就是所谓的“通贡”。“互市”是什么呢?双方协商,在边境开放自由贸易,让边民进行自由的贸易商品的交换活动。

我们大家知道,草原地区水草丰美,但是在经济上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缺乏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特别是缺乏粮食,油料,还有铁器等等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十分缺乏。《万历武功录·俺答列传》上曾经有这样的记载:

锅釜针线之具,缯絮米药之用,咸仰给汉。

意思就是草原地区需要的做饭用的锅,釜,缝衣服用的针线,还有穿衣用的缯絮以及粮食,医药都需要仰给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所以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之间这种经济上交往就显得十分必要。在阿勒坦汗之前,在呼和浩特这个地区曾经有20多个游牧民族生活,比如说像匈奴,鲜卑,突厥等等,为了得到这些必须的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他们采取了两种办法。第一种办法就是强取豪夺,依靠游牧骑兵,善于骑射的这种特点,突破长城防线,进入中原王朝的边境进行抢劫,抢来粮食,铁器,作为他们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当然这种当时不是长久之计,同时还造成了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关系的紧张。第二个办法就是采取这种边境和平互市的方式,双方协商在边境地区开辟自由贸易的市场,游牧民族用自己的牛羊还有皮革来换取中原地区的粮食,布帛,铁器等日常生活用品,双方各取所需。

在阿勒坦汗之前,曾经有两个著名的游牧民族的首领,把边境的这种和平互市这个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好,可以说是树立了两个楷模。一个人是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匈奴族的大单于相当于蒙古族的汗。匈奴处在中原王朝的西汉时期,西汉建立起来以后,长期与西汉政权处于一种对峙的状态,两边战争不断。到了呼韩邪单于的时候,他想改变这种局面,所以在公元前33年,就主动地归降了西汉政权,而且本人又亲自来到西汉的都城长安,然后向西汉政府提出来互市的这种请求,同时要求和亲。当时大汉的皇帝是汉元帝,汉元帝对于呼韩邪单于的这种行为也非常赞赏,而且爽快地答应了可以开放边境互市贸易。

同时又把宫女王嫱嫁给呼韩邪单于,这位王嫱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王昭君。王昭君随着呼韩邪单于来到了北方草原地区,在这个区域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时间。在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面,甚至在王昭君去世以后将近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匈奴与汉之间相对来讲就处于和平的状态,老百姓获得了难得的和平的稳定的边境生活情境。后来王昭君去世以后,就被葬在呼和浩特的南部大黑河的南岸。因为王昭君的墓地一年四季墓上的这种青草都常年不衰,所以人们又深情地把王昭君的墓称为“青冢”,表达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对王昭君的敬仰之情。后来著名的诗人杜甫有一次路过三峡,也作了一首诗来赞颂王昭君。在诗中,杜甫这样写道: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说明到唐朝的时候,王昭君的这个青冢已经非常有名了,而王昭君也成为北方的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友好往来的一个见证。所以我们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民族在其发展的特殊时期,都会把一些人物卷入到历史的漩涡中,是他们放弃小我,换来一个时代的飞跃、一个民族命运的蜕变!王昭君人生的意义就在这里。

我们再说一个人物,叫做拓跋力微。这个拓跋力微是孝文帝的先祖,本来鲜卑族的拓跋部,、生活在大兴安岭一带,后来来到了阴山这个地区,然后来到了呼和浩特为中心的草原地区。在公元的年的时候,拓跋力微就以呼和浩特的和林格尔为中心,古代的时候叫做盛乐,建立了一个早期国家。在以后长达多年的时间里面,基本上都是以盛乐为中心。拓跋力微非常仰慕中原地区的汉文化,同时也希望与汉文化之间进行这种和平的交往,边境能够开展和平的互市。为了表示友好,他就把他自己的太子长子沙漠汗派到了中原王朝的都城洛阳做质子。当时中原王朝处在三国时期的魏和西晋时期,拓跋力微的这位大儿子太子沙漠汗这一待就在洛阳待了十四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沙漠汗与当时的皇帝以及以西文人士大夫保持了密切的交往,自己本人也积极地吸纳汉文化,从饮食,服饰,知识各个方面来更新自己,所以汉化程度很深。在此期间,魏晋与鲜卑之间使者,商人和老百姓的交往不断,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非常地频繁,这个交往的过程为后来北魏的建立,甚至孝文帝的改革都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军队攻占了元朝的都城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宣告结束。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带领残余的蒙古势力逃到了北方的草原地区。逃走的时候保留了相对完整的官僚机构,同时又有数十万军队。明朝为了彻底地消灭蒙古的残余势力,明太祖朱元璋甚至明成祖朱棣多次派大军深入草原地区,但是没能彻底地打败元朝的残余势力,所以等于说他的势力还在延续。

当时为了防止元朝东山再起,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数次派兵,没有彻底征服蒙古贵族以后,就采取了两个措施。第一个措施,修筑万里长城,在长城一线派重兵把守,所以现在我们大家熟悉的长城主要就是在明代修建的。秦始皇修的长城是夯土所筑的,我们大家熟悉的北京八达岭长城,那就是明代留下来的长城,是因城砖来加固的,非常牢固。这是一个军事是哪个的措施,在经济上实行封锁,严禁与蒙古之间开展这种边境互市贸易。所以经济封锁这个手段不仅现代社会有,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就曾经有。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到阿勒坦汗统治时期,蒙古草原地区牧民的日常生活非常艰难,连做饭用的铁锅都没有。后来发展到蒙古骑兵越过长城,然后进入到明朝边境的城镇就只是为了抢夺铁锅。

为此造成了大量的人员的伤亡,所以阿勒坦汗认识到再也不能让这种局面持续下去了,所以才提出了通贡互市的请求。嘉靖皇帝接到了这个请求以后,他自己就和大臣们开始商量。一部分开明的大臣认为应该恢复和蒙古草原的这种和平交往的关系,一个方面可以减轻边民的这种动乱的生活环境的压力,同时又可以减少军费的开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而嘉靖皇帝却是一位生性多疑的皇帝。他当时分析,到他那个时期明朝建立已经多年了,在这多年时间里,蒙古和明朝都是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关系,现在阿勒坦汗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既要称臣,同时又要开展互市,所以嘉靖皇帝就想,第一阿勒坦汗是不是想用一个诈术来使我们放松对长城沿线的防卫。第二个推测嘉靖皇帝想到是不是阿勒坦汗试图利用边境的互市贸易得到足够的粮食,布帛,铁器,为进一步入侵中原来做准备呢?想到这里,他就没有听从那一部分开明大臣的劝告,断然地拒绝了阿勒坦汗通贡互市的请求。

第一次通贡互市的请求就这样无果而终,在此之后又过了十二年,到嘉靖二十五年的时候,阿勒坦汗召集蒙古各部的首领重新商讨对于明朝的这种策略,同时再一次明确了通贡互市的请求。为了表示诚意,阿勒坦汗还让使臣带上了“九白大礼”,九头白牛,九匹白马,就给峰白骆驼。蒙古族非常崇尚白色,而且这几种白色的动物是非常难找的,用这种厚礼来表示自己的诚意。这个时候的嘉靖皇帝又多了一层固执,越是这样,阿勒坦汗越是可能有野心,所以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样个一个请求。这个事情使阿勒坦汗非常生气,忍不了了,所以就在嘉靖二十九年的时候亲自率领10万蒙古骑兵,越过长城,运用偷袭的方式包围了北京城。

包围北京城整整八天时间,全国震动,当时嘉靖皇帝吓坏了,一方面下令召集全国的勤王兵回京勤王。另一方面他又想到了一幕可怕的情景,就在一百多年以前的年,蒙古瓦剌部的首领也先率领大军进攻北京。当时的明朝皇帝是正统皇帝明英宗,他率领明朝的军队御驾亲征,结果没有想到被包围在了土木堡,也就是今天河北的怀来,做了蒙古骑兵的俘虏,当时明朝差一点就灭亡了。这个事件是当时的嘉靖皇帝也深为震惊,恐怕做第二个明英宗。正在他惊恐万状的时候,阿勒坦汗把他俘虏的一个明朝的将领放回了北京城。让他转告嘉靖皇帝,说我包围北京城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贡互市。这个时候嘉靖皇帝满口答应,阿勒坦汗接下来也真的就率领蒙古骑兵撤出了长城,回到了呼和浩特。在此之后,嘉靖皇帝就兑现了诺言,开放了互市,但是互市仅仅开放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面,嘉靖皇帝加强了长城沿线的防卫,加强了北京的防卫。与此同时,在一年左右时间之后,又重新关闭了边境的互市。

嘉靖皇帝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方面是因为明朝和蒙古族之间隔阂太深了,两百年左右的时间几乎没有交往,一直都是战争,所以这个隔阂在一时之间难以消除。第二个方面的原因,跟这位嘉靖皇帝固执,保守,甚至他在民族政策方面缺乏远见直接相关。

公元年,顽固的嘉靖皇帝因为服食丹药中毒死亡,明穆宗继位,改元隆庆。开明的高拱,张居正等大臣先后入阁担任首辅,决定改变与蒙古各部的关系。一个突发的意外事件最终使得明朝与蒙古之间的边境互市贸易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呼和浩特也由此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在隆庆四年,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个事件,阿勒坦汗的亲孙子把汉那吉因为不满意阿勒坦汗在婚姻问题上的一个举动,觉得自己的祖父不近人情,所以就叩关请降,带着他的家人跑到了大同,投降了明朝。隆庆皇帝好言相抚,而且传信给阿勒坦汗,准备把把汉那吉送回呼和浩特。阿勒坦汗也非常感动,亲自迎接到大黑河。这个事件其实给阿勒坦汗一个信号,所以这个时候阿勒坦汗就重新提出了通贡互市的请求,而隆庆皇帝愉快地就接受了。就在隆庆五年,公元年的时候,隆庆皇帝册封阿勒坦汗为“顺义王”,同时全面恢复明朝与蒙古之间的边境互市贸易。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为“隆庆和议”。阿勒坦汗这一生活了75岁,从年的时候开始提出通贡互市的请求,到年实现了通贡互市,整整花费了37年的时间,所以我们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隆庆和议和通贡互市的重新开放在历史上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第一个方面隆庆和议使明朝与蒙古之间长达两百多年的这种对峙局面从此以后彻底结束了,边境出现了一片和平的情景。《全边略记·大同略》中这样记载:

东自海冶,西尽甘州,延袤五千里,无烽火警。

边民处在一种非常和平的状态下进行和平的自由的贸易。第二个方面在政治上,阿勒坦汗接受顺义王的册封,等于说在政治上归顺了明朝的中央政府,巩固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到清朝的时候,蒙古族又归顺了清朝,所以奠定了我们国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基础。从阿勒坦汗与明朝之间的交往,说明了在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交往的历史上,虽然有冲突、有误解,甚至也不凡民族偏见,但终究血浓于水,谁也离不开谁。

另外,阿勒坦汗通贡互市的请求会对呼和浩特这座城市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你的影响。第一个方面,奠定了呼和浩特的基本的城市格局。在隆庆和议之后,阿勒坦汗借鉴汉地的城市建设经验重新归还建设呼和浩特这座城市。当时闵子叫做“库库和屯”,而隆庆皇帝赐了换一个名字叫“归化”,所以呼和浩特这个城市又叫做“归化城”。到清朝的乾隆二年的时候,又在归化城的东北2.5公里的地方又建立了一座新城,叫做“绥远城”,这两座城市就构成了呼和浩特城市基本的结构。

第二个方面的影响使呼和浩特成为北方草原地区的商业中心。自从通贡互市以后边境开放,大量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人员进入到呼和浩特,西北地区的一部分回民也进入到呼和浩特地区。他们在这里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商品交流逐渐地频繁起来,所以就使呼和浩特逐渐地成为一个商业中心。我们举两个数字来说明呼和浩特这个地区商业繁荣的情景,第一个数字是呼和浩特在清朝的时候,拥有的骆驼的数量,在没有现代铁路没有公路没有航空运输的条件下,骆驼就是草原和沙漠地区最好的交通工具。骆驼不仅载重量大,而且耐力强,所以被称为“沙漠之舟”。在清朝的时候,在呼和浩特地区用于商业贸易运输的骆驼的数量高的时候有多峰。

第二个数字,这些大的商号的经济实力他们雄厚的程度。在明清时期,我们国家有南北两大商帮,南方是徽商,北方地区就是晋商,而呼和浩特地区就是晋商的大本营和根据地。他们在北方草原地区,主要做粮,油,茶和皮毛生意,几乎垄断了内蒙古包括新疆这一带的贸易。他们的经济实力也非常雄厚,当时在呼和浩特地区有三个著名的商号,一个是大盛魁,一个是天义德,还有一个叫元盛德。大盛魁这个商号曾经自称如果说把我拥有的资产用50两重的银元宝铺一条道路,可以把库伦到北京之间的道路都给连接起来,可见他的实力有多么雄厚。这也说明当时的呼和浩特已经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商业中心,这是第二大影响。

还有第三大影响,使呼和浩特成为了有名的“塞外江南”。我们知道阿勒坦汗是土默特部的首领,当他带领土默特部来到呼和浩特这个区域的时候,这个区域就被成为土默特川,或者叫土默川,川就是广阔的平原。北边是阴山,南边有大黑河,从东向西流入黄河,所以中间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非常适合农耕,所以在阿勒坦汗时期就大量招募汉人在这个地方开垦田地,已经出现了连田万顷,连村数百的这种情景。到了清朝的时候,这个区域农业开发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在康熙的三十六年,为了加强与蒙古贵族之间的关系,他把自己心爱的第六个姑娘叫和硕恪靖公主嫁给了蒙古喀尔喀土谢图汗的孙子多罗郡王。一开始的时候,这位恪靖公主和多罗郡王生活在呼和浩特东北的清水河厅这一带。后来在康熙末年的时候,恪靖公主非常喜欢呼和浩特这一带的山水风光,所以就把公主府转移到了归化城内。康熙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这位恪靖公主,所以为了满足公主府的粮食蔬菜和她平时的奢侈用品的需要,所以就赏赐给公主府数万亩的土地。在康熙晚年的时候,公主府拥有的土地达到近十万亩。可见土默特平原的开发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地步。

康熙去世以后,到了雍正年间,这个土默特平原变成了真正的草原地区的一个大粮仓,被称为“塞外江南”。这个“塞外江南”的美名同时还成就了黄河运输史上的一段佳话。当以呼和浩特为中心的土默特平原开发以后,紧接着呼和浩特西部的后套平原,也就是黄河大拐弯的这个地方今天以包头为中心的这个区域也逐渐地得到了大开发。因为那个区域也有非常良好的农耕条件。那个区域开发之后,这两块大的平原就连在了一起,大量的粮食在这个地方出产出来,不仅可以满足草原地区的牧民的需要,还有大量的盈余。这个时候,临近呼和浩特的山西北部这个区域出现了粮食和物资供应短缺的情景。

很多商人就从中看到了商机,打算运输粮食和物资从蒙古进入到山西的北部。要运输粮食和物资从内蒙古到山西,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陆路,另一条是水路。走陆路都是高山险阻,所以非常不便利,而且花费巨大,从商业贸易上来讲得不偿失。另一条就是水路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黄河有落差,从海拔近千米然后下降到六百米左右,所以黄河水流非常急,而且水中间有一些暗礁。但是当时有行船,对于一些老练的艄公来讲,黄河运输不是问题。从蒙古到山西,如果顺风顺水,三四天就可以到达。这样的情况下,在康熙年间有一部分商人利用黄河进行水上运输。当时开辟的线路最一开始的时候,是从呼和浩特所辖的托克托县的河口镇然后南下到山西的碛口镇,这个碛口就是今天山西的临县,这一段距离大概不到公里,从河口镇乘着木筏运输粮食三天左右就可以到达,满足那个区域对于粮食和物资供应的需要。后来这个水路的上线还开辟到了包头,从包头在经过托克托县的河口镇,然后在向下到其口,这一段距离达到了一千公里左右。这段运输是黄河运输史记上的一段佳话,这段运输从康熙年间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的初期。

这一段水路运输维持了两百多年的时间而且这一段运输还颠覆了两个传统的观点。第一个观点,很多人认为黄河是一条害河,在历史上是没有水上运输历史的,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黄河是害河,只是到了明清时期到了下游,形成地上悬河,经常泛滥成灾,但是在上游却造就了河套平原,而且开辟了水上运输线,所以说黄河没有水运历史应该说是不正确的观点。颠覆的第二个观点是只有南粮北运。很多人认为隋唐以后中国的经济中心转移到了东南地区江浙这一带,东部和南部是我国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西部和北部是相对落后的地区,所以往往出现的情景是南粮北运,东粮西运。在康熙年间到二十世纪初期出现的这段黄河运输史就是从北向南的。

这就是草原天堂呼和浩特不仅演绎出昭君出塞的和亲佳话,创造出塞外江南的农耕奇迹,而且还曾留下了黄河运输史上的一段永恒的记忆。至今,我们说昭君的青冢还有恪靖公主的公主府以及在和林格尔的盛乐古城遗址已经成为呼和浩特的文化遗产,供人们参观,供人满来追忆呼和浩特历史上的辉煌,同时呼和浩特这座城市今天还容纳了41个不同的民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