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哪里,孩子的脸上总有灿烂的笑。
看惯了城市孩子的“新”生活,让我们再去看看大山孩子的“心”生活。在平房里上课,依靠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完成学业,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单亲和外出打工家庭频现……这些,都是山区孩子面临的现状。为此,《呼和浩特晚报》一直致力于对我市周边贫困孩子们开展帮扶,从教育、资金等多方面帮助孩子们度过一个个成长危机。本月底,本报还将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为孩子们继续送去精神和物质关爱。今天,就让我们的镜头对准这些贫困农村的孩子,记录下他们真实的生活点滴,也记录下在他们小小的内心当中,都渴望些什么,都期待着什么……
彩色画笔好似能画出孩子心灵的故事,所以他们倍加珍爱。
学习,是为了未来能走出贫困农村,到外面的世界看看。
思考许久,孩子默默写下“想要一个苹果”。
许多在外打工的父母都会选择让孩子住校,这些长期远离家庭的孩子在小小年纪就需要学习如何去适应集体生活,去学会料理自己的内务。然而,面对贫困的家庭窘境,更多的孩子没有干净整洁的衣服穿。在镜头下,他们稚嫩的脸颊总是像一个个小花猫,而稚嫩的小手上也总是蹭点灰、抹点泥。这也算得上是贫困农村孩子的共性,虽看起来可爱,但看着看着就看出了心酸。
城市里,很多粘人的孩子都习惯和父母同床同枕,这是一种安全感的归属,更是对父母的撒娇。然而贫困农村里的孩子却不得不早早地学会自己哄自己睡觉,因为缺少了父母的陪伴,他们更需要自己坚强起来。
独自住校,独自睡觉。
这名孩子还不足5岁,但他需要自己动手洗碗。
玩耍之余,孩子们之间结下了如同亲姐妹般的友情。
据了解,我市周边贫困地区的教育匮乏,几乎每一所学校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文艺课的缺失,这里的孩子有时一周都难以上一次美术课、音乐课,甚至是体育课。因此,有社会爱心人士捐来彩色画笔、彩色卡纸的时候,孩子们总是当成宝一样小心翼翼的收藏到书包里。
面对不同情况的家庭,孩子们的心态也各有不同,很多没有住校的学生会跟随爷爷奶奶生活,面对年迈的长者,孩子们越来越自立,甚至是在几岁的时候就承担起家务活,这是孝顺,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们何尝不想每天不用操心家中事物,只管和小伙伴们出去玩耍。
照片上的是萱萱的父母,其爷爷说:“孩子妈妈不在了,孩子的爸爸在城里打工。”
简单的课间操算得上是孩子们在学校最正规的“体育课”。
对于学校的饭菜,孩子们总是很喜欢,因为学校的菜品品种总比家里的多。
经过5月5日至12日近一周的走访拍摄,我们的镜头扫过清水河县单台子小学,土左旗霍寨小学、托克托县双河镇小学等学校,虽然每到一个地方,我们在孩子们身边停留的时间不长,但记录下的却是我市周边贫困地区孩子们相似的生活,面对这些童真的脸,我们需要伸出援助之手去助力他们的未来……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