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4封面图片来自网络与正文无关
黑龙江省富裕县敖姓蒙古人族源考[内容提要]黑龙江省富裕县境内的厄鲁特蒙古人中有一个特殊的氏族——敖姓。论文依据敖姓蒙古人关于自己家族历史的口述和历史档案资料,对敖姓蒙古人的族源进行了考述。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敖姓蒙古人是伊克明安旗首任扎萨克阿布达什的后裔,姓绰罗斯,先祖为元臣孛罕。[关键词]敖姓绰罗斯厄鲁特伊克明安旗富裕县黑龙江省[中图分类号]K.1[文献标志码]A黑龙江省富裕县目前聚居着大约余口厄鲁特蒙古人。在这些厄鲁特蒙古人中有两个氏族以汉字“敖”姓作为姓氏。这两个氏族,一个世居伊克明安旗扎萨克屯①,另一个世居伊克明安旗后奈曼格尔屯②。本文主要是对世居于扎萨克屯的敖姓蒙古人的族源进行考述。居住于伊克明安旗扎萨克屯的敖姓蒙古人因家族人口繁衍增多出现的分家析产,因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等社会运动导致的迁徙他乡以及长辈过世等原因,家族口述历史传承中断。敖姓蒙古人目前对自己家族的历史仅剩模糊的片段式记忆。本文在历史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敖姓蒙古人关于自己家族历史的口述,力图将敖姓蒙古人关于家族史的记忆片段予以整合,还原成一个完整的敖姓家族变迁史全貌。乾隆二十二年(),清廷把90余户余口厄鲁特蒙古人从喀尔喀、新疆迁居黑龙江通肯乌裕尔河流域后编为伊克明安旗。伊克明安旗由鄂吉格斯、伊克明安、特楞古德、杜尔伯特四部组成。鄂吉格斯部是克尔努特台吉扎萨克阿布达什的属部。伊克明安部是伊克明安台吉辅国公巴桑的属部。特楞古德部是兀良哈族台吉扎萨克克什克特(有时音译成和西克图)的属部。杜尔伯特部是杜尔伯特台吉博东齐的属部。四部东迁黑龙江通肯乌裕尔河流域时,特楞古德部扎萨克“克什克特未就道,疾卒”③。四部迁至黑龙江后,因克尔努特台吉扎萨克阿布达什在四部中先于其他三部最早内附,所以清廷将四部属民统归阿布达什管辖。伊克明安台吉辅国公巴桑为闲散辅国公。敖姓蒙古人即是伊克明安旗首任扎萨克阿布达什的后裔。一、敖姓蒙古人是伊克明安旗首任扎萨克阿布达什的后裔(一)敖姓蒙古人世居扎萨克屯敖姓蒙古人世居吉斯根艾勒。敖姓蒙古人从新疆迁至黑龙江通肯乌裕尔河流域后就一直居住于吉斯根艾勒。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的《依克明安旗一般状况》一书将此屯的屯名记作“吉斯嘎屯”①。吉斯嘎是蒙语扎萨克的音译。吉斯嘎屯即扎萨克屯。吉斯根艾勒就是扎萨克屯。鄂吉格斯、伊克明安、特楞古德、杜尔伯特四部东迁黑龙江通肯乌裕尔河流域后,初治地建在莽鼐岗,后迁至乌裕尔河北岸大、小泉子②。大、小泉子位于乌裕尔河北岸,一大一小,冬季不冻,四季皆可饮用,牧民视为神泉。大泉子位于西,小泉子位于东,两泉相距5里。因蒙古族以西为尊,所以辅国公巴桑驻扎大泉子西侧;扎萨克阿布达什驻扎大泉子东侧;克什克特后裔驻扎小泉子西侧;杜尔伯特台吉博东齐驻扎小泉子东侧。四部首领分驻大、小泉子两侧,普通牧民则分徙乌裕尔河两岸游牧。四部首领驻扎之地,后来被分别称为辅国公屯、扎萨克屯、特楞古德部落屯、杜尔伯特部落屯。扎萨克屯是伊克明安旗首任扎萨克阿布达什家族所居住的地方。社会调查显示,只有敖姓蒙古人世居扎萨克屯,其他姓氏的蒙古人都是居于伊克明安旗其他村屯。民国初年,因人口增多,牧场紧张,敖姓一支迁出扎萨克屯另建新屯——奇克屯③,一支迁入辅国公屯(即依和屯),一支迁入后奈曼格尔屯④,一支继续留在扎萨克屯。至土地改革时,扎萨克屯仅剩2户蒙古族,都是敖姓,其余均为汉族。(二)扎萨克屯的人户数量与敖姓蒙古人的人口数量大致相等同治三年()的《黑龙江通省舆图总册》详细记述了伊克明安旗的村屯分布及人口户数。同治三年,伊克明安旗共有村屯十二处,共计九十八户。其中,辅国公屯在齐齐哈尔东北一百八十里许,居人二十二户。“公屯东一里许,有扎萨克屯,居人六户。”①同治三年,扎萨克屯有六户人家。那乾隆二十二年()扎萨克屯初建时又有几户人家呢?笔者估计应为2户。因为阿布达什还有一个弟弟。“同两玛木特来归之克尔努特台吉阿布达什,原同伊弟巴图尔带领户口前来。”②阿布达什东迁黑龙江通肯乌裕尔时必然会带领其弟巴图尔一同迁徙。所以扎萨克屯初建时至少有2户。至土地改革时,扎萨克屯居人30余户。其中,蒙古族仅2户。敖姓从新疆迁至黑龙江通肯乌裕尔时正好为2户。清末宣统年间,敖姓有人口10户。以此往上推,同治年间敖姓人口户数大约有五、六户。民国初年,扎萨克屯敖姓因人口增多,牧场狭小,人口大量外迁。至土地改革时,敖姓在扎萨克屯仅剩2
户。敖姓蒙古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与典籍所记载的扎萨克屯人口户数大致相符。(三)清代敖姓蒙古人的通婚对象均为贵族家庭在厄鲁特蒙古人的传统婚姻习俗中,很重视“门阀观念”,讲究“门当户对”。王公贵族虽可娶平民女子为妻,但王公贵族之女绝不允许下嫁平民。清代敖姓蒙古人的通婚对象均为贵族。奇克屯敖姓第八代③宁门格日乐(女,年生)的祖父娶伊克明安旗特楞古德部台吉何姓(和西克图氏)氏族的女子为妻。在其妻亡故后,续娶内蒙古哲里木盟杜尔伯特旗包姓(孛儿只斤氏)氏族的女子为妻。奇克屯敖姓第八代喇化(男,年生)、巴根(汉名敖志刚,男,年生)的祖父娶伊克明安旗第四代辅国公乌尔图纳逊的孙女为妻。辅国公屯敖姓第八代萨仁格日乐(女,年生)的祖父娶伊克明安旗杜尔伯特部台吉张姓氏族的女子为妻。扎萨克屯敖姓第八代敖玉和(男,年生)的祖父娶伊克明安旗特楞古德部台吉何姓氏族的女子为妻。敖姓女子的婚嫁对象同样也是贵族或权势家族。民国初年,扎萨克屯敖姓第八代萨仁格日乐(女,年生)的姑姑嫁入伊克明安旗辅国公包姓(伊克明安氏)家族。奇克屯敖姓第八代龙吉德玛(女,年生)的姑姑嫁给伊克明安旗保安大队长之子。从敖姓蒙古人的通婚对象可以看出,清代敖姓蒙古人的通婚对象均为贵族,通婚范围在旗内仅限包、张、何三个姓氏,即辅国公家族、杜尔伯特部台吉家族、特楞古德部台吉家族。在旗外,通婚对象仅有包姓一家,即孛儿只斤氏。民国以后,敖姓蒙古人的通婚对象和通婚范围才渐渐扩大。(四)敖姓蒙古人在伊克明安旗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光绪二十四年(),伊克明安旗蒙地放荒后,汉族居民大量涌入,村屯遍布,因言语不通及风俗迥异,牧民纷纷向王府所在地大、小泉子集聚。牧场顿时紧张起来。居住于扎萨克屯的敖姓氏族因家族人口增多同样也面临牧场狭小的困境。然而敖姓氏族却迅速摆脱了困境。年,敖姓一支在辅国公屯以西,郭尔班格尔屯(三间房)以东建立了新屯——奇克屯,获取了大量土地和牧场。建立新屯,不仅需要从王府获取土地,还要有雄厚的资金建设房舍、仓库、磨坊、水井等设施。民国以后,能够建立新屯的只有敖姓。年3月,奇克屯敖姓第七代拉木扎布(男,年生)担任伊克明安旗初级小学校长,两个月后转任依和努图克八家子小学校长。其弟德勒德(男,年生)曾经被伊克明安旗王府邀请担任王府管家,但德勒德拒绝赴任。拉木扎布堂弟木杰(男,年生)在伊克明安旗王府所在地大泉子开办有商铺等产业。木杰弟毕伦桑(男,年生)少年时在大泉国民学校学习,毕业后即被送入齐齐哈尔蒙旗师范学习。辅国公屯敖姓第七代敖西海在土地改革前一直担任扎萨克屯嘎查达。年,内蒙古扎赉特旗派人到伊克明安旗寻访达格图庙三世活佛的转世灵童,把所有羊年出生的孩子作为候选灵童。候选灵童中包括伊克明安旗辅国公家族及所有贵族家庭的孩子。但经过法选,奇克屯敖姓第八代毕力贡达赉(男,年生)被确定为达格图庙三世活佛的转世灵童。同年坐床后,成为达格图庙四世活佛,人称厄鲁特葛根,受扎赉特旗和伊克明安旗两旗民众供养。从敖姓蒙古人的世居地、人口数量、通婚对象、通婚范围以及社会地位等几个方面判断,敖姓蒙古人应是伊克明安旗首任扎萨克阿布达什的后裔。乾隆十九年(),克尔努特台吉阿布达什因准噶尔汗国内乱,与其弟巴图尔率部投清。清廷授予其扎萨克一等台吉职衔,安置于鄂尔浑河上游塔密尔游牧。“据班第等奏称、同两玛木特来归之克尔努特台吉阿布达什,原同伊弟巴图尔带领户口前来。因被哈萨克锡喇人等抢掳,暂居扎哈沁地方。今因擒获玛木特,前来归诚等语。阿布达什原与阿睦尔撒纳等同来投顺,因马力疲乏不前,中途又被劫掠,今据输诚款附,亦当加恩。著传谕班第酌赏阿布达什缎疋,并照扎萨克台吉职衔,办给行粮牲畜,归于阿睦尔撒纳部内一并居住。”①乾隆二十二年(),扎萨克阿布达什、克什克特与同牧之辅国公巴桑因辉特郡王车布登多尔济、贝子普尔普、德济特、克什克等叛清,不愿继续与辉特部一同居住,被清廷东迁黑龙江通肯乌裕尔。“至投赴科布多地方之业克明安公巴桑,扎萨克阿布达什、克什克特等,原非辉特族类,且并无背叛情形,著交与车布登扎布,派人管理,令其自备资斧,迁至通肯呼裕尔地方居住。”②乾隆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扎萨克阿布达什和辅国公巴桑率部到达黑龙江乌裕尔河流域。乾隆二十六年(
),扎萨克阿布达什和辅国公巴桑赴京请安返回途中,行至辽宁塔山三义庙时,因感染天花同时身故。“又谕,理藩院奏,请安来京之厄鲁特公巴桑、扎萨克台吉阿布达什,于回游牧时,行抵塔山三义庙地方,俱因出痘身故等语。公巴桑、台吉阿布达什,著各赏银一百两,交绰勒多,于该处银两动支,给伊家属收领。伊等应袭之爵,即著拣选奏补。嗣后该处请安人员,其未出痘者,不必来京,俱著由蒙古地方,前赴热河朝觐。将此晓谕众厄鲁特等知之。”③阿布达什卒后,长子德勒格尔袭爵。乾隆四十八年(),德勒格尔卒,长子鄂齐尔袭爵,同年清廷诏其爵世袭罔替。嘉庆七年(),鄂齐尔卒,族弟托克托瑚袭爵。道光十五年(),托克托瑚卒,继子茂诺海袭爵。道光二十四年(),扎萨克茂诺海因压迫牧民过甚,引起牧民反抗,派代表向黑龙江将军衙门诉冤索救,经查实后褫夺扎萨克职衔。茂诺海被褫夺扎萨克之后,旗务转归辅国公巴桑后裔乌尔图那逊执掌。由于被削爵,家道开始衰落。茂诺海有子三人。长子于年迁出扎萨克屯,另建新屯——奇克屯。次子迁居辅国公屯。幼子留居扎萨克屯。阿布达什弟弟巴图尔的后裔一支迁入辅国公屯,一支迁入后奈曼格尔屯。阿布达什后裔是什么时候取汉字“敖”作为姓氏的呢?时间应是清末民初。年清廷废除蒙汉不得通婚的禁令,准许蒙古人学汉文、用汉名、聘汉族人为书吏,公文用汉文。阿布达什后裔取汉字“敖”作为姓氏的时间应在此之后。至于阿布达什后裔为什么选取汉字“敖”作为姓氏呢?笔者认为“敖”姓来源于阿布达什的属部——鄂吉格斯部之部落名。克尔努特台吉阿布达什原属准噶尔部。东迁黑龙江后,因为避讳,该部没有继续使用准噶尔、绰罗斯等原有部名,而是使用“阿济格”一词作为部名。“阿济格”是蒙语,为“头、首、初”之意。鄂吉格斯部即首部、长部,意为阿布达什的属部在伊克明安旗四部中具有长部的首席地位。民国初年,阿布达什后裔取部落名“鄂吉格斯”之首音“鄂”字的谐音“敖”字作为姓氏。二、阿布达什为元臣孛罕之后裔敖姓是阿布达什的后裔。那阿布达什的先祖又是谁呢?《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载:“阿卜达什,厄鲁特人,姓伊克明安。”①明确指出阿布达什的姓氏是伊克明安。关于阿布达什,嘉庆朝《大清会典》中有三处记载:一、“附牧呼伦贝尔之额鲁特闲散辅国公一人,始封曰巴桑,姓伊克明安,与辉特同姓而非其族,又札萨克衔台吉一人,始封曰阿卜达什,为巴桑族,世系均未详”②;二、“呼伦贝尔,有附牧之伊克明安札萨克衔一等台吉一人”③;三、“呼伦贝尔之伊克明安札萨克衔一等台吉,于乾隆十九年封今爵”④。需要说明的是此三处记载均混淆了呼伦贝尔和通肯乌裕尔两地,把通肯乌裕尔错记成了呼伦贝尔。第一处记载记述巴桑的姓氏是伊克明安,并指明巴桑和阿布达什是同族关系。但这不一定能说明阿布达什的姓氏也一定就是伊克明安。因为此处记载同时指出巴桑虽然姓伊克明安,与辉特同姓,但非其族,即巴桑不是辉特族。巴桑不是辉特族,那作为巴桑同族的阿布达什自然也不是辉特人。阿布达什既然不是辉特人,那他的姓氏自然也可以不是伊克明安这一古老的辉特姓氏。关于巴桑和阿布达什的族源,此处记载以世系均未详一笔带过。第二、三处记载中的“伊克明安”一词应作部落名理解。乾隆二十二年(),清廷把辅国公巴桑、扎萨克阿布达什、克什克特东迁至黑龙江通肯乌裕尔后,因巴桑姓伊克明安,且爵位最高,所以清廷用巴桑姓氏“伊克明安”来称呼各部。关于阿布达什的族源,《黑水先民录》中有明确记载。《黑水先民录》载:“巴桑,额鲁特伊克明安氏,故准噶尔伊克明安台吉;阿卜达什,额鲁特绰罗斯氏,故准噶尔克努特台吉,同为元臣索罕之裔,与辉特同部而异族。”①此处记载有四层含义:一、巴桑的姓氏是伊克明安;二、阿布达什的姓氏是绰罗斯,不是伊克明安;三、巴桑和阿布达什两人虽然姓氏不同,但同是元臣孛罕的后裔,两人为同族关系;四、巴桑和阿布达什虽然和辉特同部,但非辉特族。综合《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嘉庆朝《大清会典》和《黑水先民录》三本典籍,笔者认为《黑水先民录》的记载较为可信。理由是:一、此书成书最晚,成书于清末民初,作者在撰写此书时必然查阅早年成书的关于此内容的大量文献,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和嘉庆朝《大清会典》,从《黑水先民录》巴桑、阿布达什传中明显可以看出其内容大部分取材于《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二、《黑水先民录》的作者黄维瀚曾主政黑龙江呼兰府、龙江府,作者在其任内即已开始书籍的撰写准备工作,作者在撰写本书前曾进行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考稽过许多地方史籍。“凡旧籍之未详尽及书载失实者,复遍寻龙江耆旧,直笔记事,褒贬无私”②;三、关于阿布达什的族源,此书记述最详。不仅指出了巴桑和阿布达什的姓氏及二者的同宗关系,还指明了二者的族源和所属部落。
三、阿布达什称克尔努特台吉,但非克尔努特人阿布达什姓绰罗斯,为元臣孛罕的后裔。但是阿布达什却被称为克尔努特台吉。“同两玛木特来归之克尔努特台吉阿布达什”③。“初隶准噶尔,称克尔努特台吉”④。“故准噶尔克努特台吉”⑤。这又作何解释呢?难道阿布达什是克尔努特人?《蒙古源流》记载卫拉特有“厄鲁特、巴图特、辉特、克烈努特四姓”⑥。众所周知,绰罗斯就是厄鲁特,所以绰罗斯氏阿布达什不可能是克尔努特人。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即阿布达什虽然不是克尔努特人,但他所管辖的属民是克尔努特人,所以他被称为克尔努特台吉。特楞古德部就是这种情况。伊克明安旗特楞古德部对外的正式名称是特楞古德,但旗内部人一般称其部为兀良哈爱马克。特楞古德部首领的家族祭祀敖包亦被称为兀良哈特敖包。统治者以被统治者的名字命名在卫拉特历史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克尔努特是卫拉特历史上的一个大部。部落首领乌格齐哈什哈(猛可帖木儿)曾统领卫拉特,被称为“瓦剌王”。9年,“瓦剌王”乌格齐哈什哈举兵袭杀蒙古额勒伯克汗后,克尔努特部势力盛极一时。乌格齐哈什哈死后,绰罗斯开始崛起,克尔努特部势力渐衰。在绰罗斯部也先时期,蒙古高原上的各个部族曾实现了短暂的统一。克尔努特部大概就是在这一时期被绰罗斯打败,人口被分割于各部之中的。关于克尔努特的族源,史学界还在争论,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一、克尔努特来源于吉尔吉斯。二、克尔努特就是辉特。三、克尔努特就是土尔扈特。四、克尔努特是由古尔烈兀惕部落发展而来,属于元朝脱尔塔台后裔。克尔努特的族源到底是什么?因还未有足够的证据,笔者不敢妄下结论。但是克尔努特不是绰罗斯是一定的。综上所述,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敖姓蒙古人是伊克明安旗首任扎萨克阿布达什的后裔。阿布达什姓绰罗斯,为元臣孛罕后裔。清末民初,阿布达什后裔取部落名鄂吉格斯部之首音“鄂”字的谐音“敖”作为姓氏。(本文转载自《西部蒙古论坛》年第1期)附一:英文摘要ResearchonAOXINGMongoliapeoples’clanorigininFuyuCountyofHeilongjiangProvinceAoJiapengAbstract:EluteMongoliapeopleinFuyuCountyofHeilongjiangProvincehasaspecialclan——AOXING..AccordingtoAOXINGMongoliapeople’familyhistoryoforalandarchives,thispaperresearchonAOXINGMongoliapeoples’clanorigin.AOXINGMongoliapeoplesinFuyuCountyofHeilongjiangProvince,whoseancestorisaministerofYuanDynastynamedBohanandhisfamilynameisChuoluosi,arethedescendantsofAbudashiwhoisthefirstJasakofYekemingan.Keywords:AOXING,Chuoluosi,Elute,Yekemingan,FuyuCounty,HeilongjiangProvince附二: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作者简介:敖佳鹏,男,年生,蒙古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人,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教师,讲师职称,硕士学历,主要从事东北地方史、民族史研究。任自治区级学术团体内蒙古俄罗斯族研究会理事。联系方式:电子邮箱:
qq.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