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掘桥西区蕴藏的“大历史”,桥西区档案馆持续加强对史料、民间故事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为塑造桥西区乃至全市良好人文形象,强化文化历史“软”环境,特开辟“张垣记忆·品读桥西”专栏,展示桥西历史文化方面系列研究成果。
旧时张垣食何处鱼
旧时察哈尔、今之张家口市辖境,属于内陆地区,远离江海湖沼。百年之前,在传统张垣人的食谱上,水产渔获并不占很重要的位置。然而,毕竟曾作为北方重要的“旱码头”多年,五湖四海的往来人等,在贸易经营、当兵为官之际,也为张垣带来了食鱼的习俗。可是,张垣本地又不产鱼,这水产的供应来源,亦颇值得做一番探究。
清末时,有广西南宁人钟德祥(~),曾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因屡次上书言事,忤了权贵,光绪二十一年()秋,被罢官,流放张家口沙陀军台。谪戍张家口6年,并长期居住于张家口下堡城内,钟德祥在此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词、联等作品,今人整理有《钟德祥集》。在他的诗歌作品中,为我们留下了张垣一地食鱼的几则掌故。
光绪二十一年(),有《腊八日节事》:“蔚炭回冬暖,河鱼走雪鲜。加餐兼豆粥,匡坐静茶烟。日到占花草,春归在柳先。尚嫌温饱志,碌碌及新年。”在诗下自加小注:“张家口冬时,食黄河鲤,自归化城(今呼和浩特)雪行草地十许日乃至云。”
光绪二十四年()秋,有《食鱼戏书》:“多谢怀来河上鱼,烹鱼炊饭饱鲜腴。飞鸿断绝交亲问,已料中无尺素书。”自加小注:“塞外惟怀来产鱼,宣府以西,故不常得。”
光绪二十六年()腊月,有《家人作食》:“治具家人事,殷勤说送年。软云蒸雪粉,香浪熟冰鲜。虎鼠皆身外,蜉蝣几目前。三蕉当径醉,并懒我周旋。”自加小注:“关南鱼冬月至塞外,俗谓冰鲜。以沸水温之,然后和以姜椒酒酱,尚可作鲙也。”
由作者自加诗注所记,我们可以推知,旧时张垣所食之鱼,来处至少有三:怀来、居庸关南、内蒙古河套地区。盖因路途遥远,未有如今这般冷冻技术作为保障,居庸关南及黄河鱼,须待严冬季节方能运输,利用自然的低温,以保鱼鲜。这一点,由钟德祥两诗均作于腊月,可以证得。正是数九寒天、春节之前,张家口一地的水产销售,进入旺季。
关于怀来一地产鱼的记录,目前可见的资料,为清光绪八年()《怀来县志》所载:“本县有鲤、鲫、鳖、鳝、梭鱼、七星鱼。”这是在官厅水库建成之前,妫水河天然繁殖的野生鱼类。直到解放初期,鱼种没有较大的变化。年,在官厅水库人工投放鱼苗,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官厅水库能观察到的经济鱼类已达25种之多。我们把史志所载与诗人记录相对照,可以知晓清末时期,即使怀来一地四季产鱼,品类亦不过寥寥几种。
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吃鱼人的身份阶层。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常识,商品价格的主要构成要素,一般包括生产成本、流通费用、税费和利润四个部分。考诸钟德祥所记清末张家口鱼鲜的输入来源,怀来最近,路程也逾华里。居庸关南,为华北平原,则更远于怀来。内蒙古河套地区,以黄河边托克托县为例,距张家口最近,也在华里以上。又加之运输工具原始,道路多有不便,如此看来,仅流通成本一项,已把鱼货的销售抬升至了天价。因而,食鱼一项,非是城市中小户寒门日常消费得起的。但是,也自有一个消费阶层的存在,那就是城中的富商巨贾、官宦豪门。早在清康熙二十七年(),有一位叫钱良择的,因公出张家口,并著有《出塞纪略》,记道:“……五十里至张家口下堡。城周五、六里,明宣德四年筑也。商贾辐辏,居然都会。自明时岁受蒙古之扰,逮我朝满汉为一,蒙古诸色人等出入贸易如一家人,故其民安业,日以繁庶。……”这还是清初的记录,已经“商贾辐辏,居然都会”了,到得清末、民初之际,张家口、北方“旱码头”,已是声名早著。试想,上、下堡之间,有察哈都统这样的一品大员所率领的众官守,驻扎武城内外,有宣府、万全县大小官员,往来城中,有“张库大道”所催生的门市、货栈、票号,云集张垣。官员、商人又是最见多识广的人群,对鱼鲜的消费,亦是当然的主导群体。
或有语云:纵是小户寒门,于年节时,做上一道鱼,阖家尝鲜,有何不可?这样的情形,当然不能排除。但是,饮食结构的形成,皆是累世相沿成习,非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吃惯了莜面窝窝、山药鱼鱼、羊肉蘑菇汤的传统张垣人,也并不以为鱼肉有多鲜美。盖因风尚未成、积习难改也。食鱼、食海鲜真正成为寻常,却是张家口全面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二三十年。皆因与外界交流日益频繁、深入、广阔,旧日“旱码头”人们对食材的挑剔目光,不仅仅投向了江海湖沼,而且更加敢于放眼世界,渔获、海鲜、甚至进口水产,都进入了张垣寻常百姓家的食谱,今昔对比,不能不使人感喟:若使诗人复生,亦得“当惊世界殊”啊!(桥西区档案馆孙东园马慧娟)
来源:区档案馆
编辑:张洋
编审:陈伟高阳
投稿邮箱:qxxcbxwk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