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偶然听到一首诗,惊艳到了我: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真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好诗啊!岁岁对朝朝,金河对玉关,马策对刀环,三春对万里,复对与,归对绕,白雪、青冢、黄河、黑山相互呼应。常见于网络和文献,对本诗的解释是:年年不是进攻金河,就是守备玉门关,天天不是拿着马鞭,就是提着刀环。春天的白雪回到了昭君青冢,万里的黄河啊,围绕着那高峻的黑山。岁岁、朝朝、复、与,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生命在这风沙漫天、金戈铁马中一点点地消耗,蹉跎复蹉跎,不知什么时候才是尽头,令人想到了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细读细品,那种幽怨、挣扎之感满溢心头。是的,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征人怨》(作者唐代诗人柳中庸)。笔者反复诵读这首诗,觉得常见的解释不能尽数展示本诗的高妙,我们来将这首诗掰开揉碎,试着重新解析一下:首先来了解一下诗中的名词都是指什么。马策与刀环就不深究了,明白直译没什么问题。(1)先来说说“黑山”。一般来说,万里黄河,奔腾不息,如此浩瀚之景,本应有豪迈之气。一般边塞诗不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要不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样吗?这首诗却把黄河这条万里巨龙的落脚点,落在了“绕黑山”。“黑山”是什么呢,通常解释为“又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还有一种解释,说黑山是中国古代唐朝的战场,在内蒙巴林右旗小罕山。粗一看,两个解释中的黑山都是在内蒙,还以为是同一个地方;但在地图上一看,巴林右旗与呼和浩特实在相去甚远,而且方位也不对应,可见并非同一个地方。在这首诗中的黑山,且按照前人的各种注解,定位为呼和浩特市东南的“杀虎山”。(2)好,黑山说完了,我们再定位一下“黄河”。在地图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呼和浩特市的东南部并没有我们母亲河黄河相绕,不仅没有,与黄河还相差甚远。所以这里的“黄河”作为黄河本河的几率甚小。不过呢,笔者倒是发现,呼和浩特的东南方向,有一条河,名为大黑河,经查,大黑河信息如下:大黑河,秦代时称之为黑水河,汉朝时上游称为荒干水,下游称为沙陵河,隋唐、辽、金时期称之为金河,据《水道提纲》记载,其蒙古名为伊克图尔根河,后因流域内土质黝黑而得现名。发源于地处阴山山脉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卓资县十八台乡,向西流去,后又折向西南,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河口镇汇入黄河……大黑河流域的土地肥沃,古时牧草丰美,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多次战争发生在这里……从以上信息中提炼一下:大黑河在隋唐、辽、金时期也叫“金河”,岂不是完美确指本诗第一句中的“岁岁金河”?大黑河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河口镇汇入黄河,那么将大黑河泛指为黄河也并非不可;大黑河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和我们这首诗的主题完全吻合啊!那么,“黄河”其实就是“金河”,也就是大黑河。(3)黑山、黄河(金河)就基本确定了,再来看一下“青冢”。青冢是什么?多数对此诗中“青冢”一词的注解,都参照对杜诗的一条注解: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三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明末清初学者仇兆鳌注:“《归州图经》: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青冢常指昭君墓,而且当我们在地图上找寻昭君墓,会看到它确实也在呼和浩特,这个解释也说得通。然而,笔者认为本诗作于中唐,如果以明末清初学者的注解来解释中唐的诗作,似乎有一点错位感;而且,杜甫的《咏怀古迹》重在“咏怀”,意指偏重一些历史人物来抒发感慨是很自然的;而本诗《征怨》重在“抒怨”,昭君之事虽也有怨,但性质上偏后宫事,与本诗刀光剑影的意境还是有一点点违和,所以笔者认为本诗中的“青冢”虽可以特指为王昭君的坟墓,但也可以泛指已经牺牲的守边将士的坟茔,这样全诗会更为和谐和有深意,伤感之情也更甚。(4)再看一下“玉关”是不是就是玉门关呢?从地图上可见,玉门关在甘肃,离黑山、金河实在太远了,如果确指玉门关,那么有一种前人的解释是这样的: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如果这样来表现当时从军的东西奔波,或许也说得过去。不过,笔者查到一种叫“关外七厅”的说法:这“关外七厅”的关外的确就是指雁门关外,而关外七厅则是指清水河、丰镇、托克托、萨拉齐、和林格尔、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宁远等七处。(杜宝宗《关外七厅之呼和浩特、托克托、和林格尔》)而“关外”在网络中的释义为:唐初开始,指山西雁门关以外的漠北之地。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鉴于以上信息中雁门关与呼和浩特的密切关系,那本诗中的“玉关”,如果考究它的指向,也不排除它代指雁门关,或泛指各种关隘的可能性。到此,几个重点名词就算探究了个大概,现在试着对全诗整体作一个立体的解释:年复一年的在金河与雁门关东奔西走、南征北战,日复一日地手握马鞭、耳听刀环(碰撞);暮春的白雪终究浸润牺牲将士的孤坟,长出青草,奔腾的流水绕着黑山,奔赴黄河而去。这样的解释是否更顺畅一些呢?当然这仅是笔者一家之言,如果你有更好的意见,欢迎留言讨论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8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