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研究的是战国秦汉时期道路沿线历史城池的分布与发展,然后在了解战国秦汉时期历史城池的分布特征基础之上,将城池的分布情况与道路相结合,研究其关联性,城池的空间分析需要城池的属性数据,为此应先对这一地区的历史城池做详细的了解。
通过对史料与考古资料的查询,以及对各个学者研究结果的借鉴,对这一地区的古代城池做一定的分类与梳理,对这一地区的城池进行一个准确的地理坐标定位,建立道路与城池相结合的空间数据库。
一、道路沿线城池形成原因对内蒙古沿黄地区城池的研究中,对于道路的形成与发展的探寻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方国瑜在其所著《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解释道:“一条道路的开通,首先是因为这个地区有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其次道路是由当地的居民开发出来的。”在内蒙古沿黄地区这个总区域中,各个城池之间需要相互往来,各地皆是通过道路交流有些城池原本就存在于道路旁边,有些则是随着道路的发展从而出现的。
从战国时期便开始在这一地区有了发展,无论是军事的活动,还是贸易的行为,都促进着地区的道路与城池发展,总的来说内蒙古沿黄地区城池的形成原因也可分两种,分别为群居行为和军事活动。
(一)群居行为古代中国社会属于农业型的社会,最早是以血缘氏族为纽带组成的族类聚居,即使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变化,也总是趋于稳定在长期居住在自然选择的地点上。群居行为的聚落在选择上基本具备靠近水源,为了生活取水方便,灌溉农田,发展农业;选址均在有河流交汇的地方,交通必然十分便利;民居都要建立在山脊上,光照充足,又符合古代风水。这些聚落的形成是自然的选择与军事政治无关,在中原列国进入之前便存在。
但由于地方偏僻,没有统一的文明体系,相对于中原来说,经济相对落后,文明影响力较小,因此该地区所修建的城池很难在长期的历史中保留下来,只有少量的遗迹可见当时的文明存在。而更多的保留下来的城池是中原民族进入这一地区后,对这一地区的开发与建设,而由军事政治影响下出现的城池,成为了这一地区的主要城池类型。
(二)军事政治城市的形成与军事政治的发展也有相应关系,因为地处边疆,受外敌的侵略影响,为保证边疆的稳定,以及中原地区的安定,因此在这一地区建立的大量的军事性质的城池。在秦直道上建立的很多城池便是为了保证中原与北部边疆的连接,新出现的城池大多是为了提供过往人员及骡马的休憩场所,保证军事信息的快速传递。各时期对于北边道的巡游与修建,均是以边疆的平稳为第一要素,保证战争出现后,军事物资可以第一时间到达,与北边道沿线建立了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而在和平时期,因军事而产生的道路与城池,也会促使商业的出现,汉时期与匈奴开放“互市”后,因为物资交流的需要,无论是自然形成的商业行为,还是由于政治需求而诞生的商业行为,皆会使得两个地区的城池之间互通有无,而因为商业的需求,必须不断的修缮道路,保证道路的通畅,同时也促进了边疆城池的建设发展。
二、战国时期内蒙古沿黄地区城池概述国家为了便于管理,对所管辖的领土进行了划分,形成了不同的行政区域,其实一种对于国家权力的一种再分配形式,行政区域以地域来进行划分,划分之后的区域较为稳定,也具有相应的继承性,后一个时代的行政划分,多借鉴于前一个朝代的建制。地方行政的划分主要开始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各国一改之前的分封制,普遍实行县制和部分郡制,也就是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开端。
战国时期,内蒙古沿黄地区的发展较慢,城池数量相对较少,而对于这一地区城池的确定,主要通过文献的查阅与考古资料的发掘,通过对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的对比,确定古代城池的位置与性质,更为详细准确的了解古代城池的历史地理信息。内蒙古沿黄地区于战国时期的发展,主要是有赵、秦两国建设发展,其中主要以赵国为主,赵国在击退北方游牧民族胡人后,设立了代郡、云中、雁门、九原四郡,其中九原郡与云中郡处于内蒙古沿黄区域。
《战国政区地理》一书中对战国时期的国家做了一个政区的划分整理,赵武灵王时期,赵国疆域最为辽阔,即《战国策·赵策二》所言“赵地两千里,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赵国为了便于治理国家,根据地理、经济等方面,在全国实行区域划分,其主要依据内地设县,边远设郡,以郡统县的方式,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地区,原为林胡所属之地,后赵国再次建立边郡。
内蒙古沿黄地区在战国时期,赵国所设郡县一为云中郡,原为林胡地,其因赵武灵王所筑的云中城而得名,辖境为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地区。赵国云中郡是一种典型的游牧经济类型,赵武灵王虽迁内地居民实边,但由于传统和自然条件限制,草原文化仍居主要地位。云中郡下所属郡城、县城有名称记载的有云中城、原阳城。云中城在史籍中有相应的记载,是云中郡的郡城所在地,与现代考古调查中的古城村对应,云中郡城最早应创置于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00),大体在秦王政十三年(前24)归秦。
云中城自战国后,被秦汉北魏时期沿用。原阳城是云中郡下所属县城,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故址为现今发现的八拜古城,一直沿用至魏。九原郡下所属郡城、县城有名称记载的有九原城、西安阳城。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00),创置云中等郡时,九原城应随之出现。赵国九原城后来被秦国和秦朝继承与利用。史学界依据出土的“安阳石范”和“安阳铁范”认为,在战国时期,赵国有东、西两个安阳。西安阳城主要控扼“阴山高阙”通道,抵御匈奴的进犯。
史籍的记录与考古的证明,均体现了西安阳城的存在。秦上郡所的肤施古城原属赵地,为赵国时期榆中一带,赵惠文王五年,肤施属秦国,成为秦上郡郡治,《战国政区地理》一书中认为肤施古城故址为陕西龙眼古城。上郡最早是魏文侯所设,魏上郡又称上地郡,钱林书认为魏上郡的北界应在肤施以南地区,即今陕北延安一带。公元前28年,上郡归属于秦,《史记·秦本纪》:“惠文王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到战国后期,秦国实力增强后,开始了领土的扩张,才开始将上郡的范围扩大至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
三、秦时期内蒙古沿黄地区城池概述秦完成统一后,分封制被取消,重新确立了郡县制,并将郡县制实行于全国范围内,在战国时期各国所设郡县的基础上,确立了天下6郡的格局,于这一地区建立九原郡、云中郡、新秦中郡、北地郡。其中北地郡未在研究区内建立城池。云中郡继承于赵云中旧郡,郡治云中,公元前24年秦攻取云中,建立云中郡,郡治云中。云中郡下辖多个县区,其下属县可证的有云中、襄阴、桢陵、原阳、北舆、沙陵、骆县、武泉、咸阳九县,其中七个县城的故址有对应的考证,咸阳与襄阴两县具体无考。
其中云中城亦是沿用赵时所建城池,修补后沿用,为郡级城池。原阳城赵时为骑邑,秦汉时置县,故址八拜古城,城池沿用前代所建,位于呼和浩特市。《秩律》有“北舆”县,其上属郡为云中郡。秦时所初建,故址在呼和浩特市的沙梁子古城。《秩律》有“桢陵”县,其上属郡为云中郡,秦时所置,故址是托克托县的章盖营子古城。《汉志》云中郡有属县武泉,“莽曰顺泉”。武泉县上属郡云中,建于秦汉时期,其故址为塔利古城。
九原郡亦继承于赵时的九原,秦灭赵后,重设新郡,其范围与汉时期的五原相当,郡治九原。根据文物资料可考证,秦九原郡置县九原、稒阳、西安阳均有证可考。九原县为九原郡郡治所在,考古表明,包头市麻池古城为秦九原县故址,九原县城沿用于战国时期的城址,其规模性质未有较大变化。九原的记载较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关于秦直道的记载,九原是秦直道的终点,同时因为秦国时期对于这一地区的重视与发展,九原逐渐成为了这一地区的道路中心。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九年,筑长城,塞稒阳。”稒阳县城位于现今固阳县,其是稒阳道的起点,是镇守阴山山脉出口的一个重要城池,把握了阴山南北交通要道的节点,保证了阴山以南地区的安全。宜梁城为今三顶帐房古城,位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黑柳子乡三顶帐房村东北。
结言秦上郡不同于战国时期的上郡,魏上郡时期,其领土还未到达内蒙地区,直到秦占领上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上郡的辖境扩大至鄂尔多斯高原地区,上郡所辖部分县区到达内蒙古地区。秦时期,在此建立的县城一是考古所发现的广衍县城,其故址是位于准格尔旗的瓦尔土沟古城,从考古资料来看,广衍县城建于战国秦昭襄王时期,至秦朝时期设置县。徒泾县城故址为古城壕古城,其建立时间也是战国时期,于秦时期在此建立县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9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