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医院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83573.html
东仰西伏,似人首之偏隆,故名偏头关壹、半壁孤城水一湾

在一落脚就会踩到文化的三晋大地,相对于诸多建置超过两千年的州县,偏关的历史并不算久远,在中国历史大戏的“上半场”,偏关并没有以自己的名字亮相,表里山河西北角的这片土地,秦汉及北魏仅仅隶属于雁门郡和代郡而籍籍无名。

以山西中北部十二州建立的北汉是五代十国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这个存在感极低的小朝廷却成就了偏关之名。乾佑四年(年),北汉君主刘崇在韩光岭上新建用以据守的军寨,因韩光岭东高西低,恰似巨人微微倾斜头颅,因而取名偏头寨。

四百多年后,偏头寨已升级为偏头关,关城迁建于韩光岭下依山傍河的开阔地带,绕城而过的河流,也由太罗水改称偏关河,简称关河。

█偏头关摄影/杨东偏头关建于洪武二十三年,万历二年砖包,经过多次展拓,形成了周长余米的规模。偏头关在清雍正三年改关为县,关城的历史风貌随着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而逐渐丧失,城内古建多已不存,城墙仅偏关河环绕的西、南两段仍有部分留存,关城南门为年修缮,西山虎头墩为年重建。

从偏头关出发,逆关河东进约百里,将翻越从宁武逶迤北上的管涔山脉。山脉西侧,是包含河保偏在内的晋西北山地,山脉东侧,则是囊括大同与朔州的大同盆地。晋西北与大同盆地迥然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彼此差异显著的地域文化,进而使得他们的行政区划和军事管理也都长期隶属于不同的序列。

明朝初年,大明和北元的战争还在继续,与塞北大地时常烽烟弥漫不同,偏头关却风轻云淡,如此平静的局面,完全得益于北部边疆的开拓。当是时也,挟驱逐残元于漠北之余威,明军正如日中天,将大明势力扩展到了阴山南麓。偏头关北方,洪武年间修建的早期大边,远在今晋蒙边界以北30余公里,而早期大边之外的广阔区域内,由西向东设置有东胜卫、镇虏卫、云川卫、玉林卫,它们与东西两冀的大宁卫、开平卫、宁夏卫一起,将北部边防线向长城以北稳步推进了数百里。由东胜诸卫与早期大边支撑的防御纵深,使得偏关头成为被层层保护的腹里,在洪武时代几乎感受不到军事压力。

然而,随着朱棣的登基,明朝的战略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朱元璋认为,略荒裔之地,不如守边。但是,漫长的补给线和巨大的后勤压力是农耕经济难以承受之重,朱棣于是改弦更张,撤回边外的东胜诸卫,试图以积极进攻来一劳永逸。“五出漠北,三犁虏庭”之后,这种耗费巨大的劳师远征无以为继,而弃守东胜的严重后果却逐渐暴露。

黄河宁夏至偏关段,先是沿贺兰山北上,遇阴山阻挡后折而向东,过包头不久又南下晋陕大峡谷,弯曲出一个巨大的“几”字形路径。黄河流经的这片区域,被形象地称为“河套”,“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指的就是这里。不过,因为人口基数和综合条件所限,明朝当时无力经营河套,这片宜耕宜牧之地无论行政管理还是军事防御都基本处于“真空”状态。

东胜卫,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黄河北岸,此处正是河套地区的东北角。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向南可以藩屏偏头关,向西能够控扼河套,向北足以威慑土默川。东胜卫弃守之后,全面南下的蒙古诸部乘虚而入,占据了河套,继而又以此为前进基地东渡黄河驻牧土默川。在鞑靼的进逼与蚕食之下,明朝被迫放弃早期大边,将防线收缩至外长城一带。

█东胜卫故城摄影/董志文东胜卫,始设于洪武四年(),分左右两卫,肩负连接山西诸卫与宁夏诸卫、控扼河套的重要职责。公元年朱棣登基之后,东胜卫内迁,这一充满争议的决策对明朝北部边疆的边防形势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东胜卫故城遗址,通常指左卫故城,位于内蒙古托克托县,周长余米,城廓至今基本完整。

在帝制时代,中枢的决策从未俯就底层的意见与感受,甚至不会顾及他们的切身利益和生死存亡,时代需要你牺牲的时候,往往连声招呼都不会打。失去防御纵深的层层屏蔽之后,久居腹里的偏头关与靼鞑仅剩一河一墙之隔,从此被推上了明蒙碰撞的最前沿,由“替补队员”晋升为“主力队员”。

站在历史的风口,偏头关,别无选择,唯有担当——既然历史选择了我,那就勇敢地接受召唤,以一腔热血担负起固边保民的使命和责任!

山西多个县级行政区,得名来源于关隘者仅有4处,清初由偏头关改置的偏关县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偏关县的行政区划,仍与当年以偏头关为中心的军事防御区大致相同,北隔长城与内蒙古清水河县接壤,西临黄河同准格尔旗相望,东依管涔山脉与平鲁区比邻,向南则是他的“西八县”兄弟河曲、五寨、神池。

█偏关新貌摄影/杨东偏关自清雍正三年()置县迄今已近年,先后隶属于宁武府、雁门道、兴县专区、忻县专区、晋北专区,直到年以后隶属关系方才稳定并延续至今,与河曲、保德等县并称为忻州市的“西八县”。作为同时拥有长城、黄河资源的县域,得天独厚的旅游与文化资源是值得偏关利用和发掘。

今天的偏关县城西距黄河10公里,北距长城20余公里,这个位置就是当年的偏头关,从洪武二十三年()迁建新关,至今已有余年。偏头关所在的河谷,东有韩光岭,西为偏关河,南北流向的关河在这里绕出一个半圆形的河湾,关城就紧依河湾而建,万历初年的山西巡抚崔镛因而谓之“半壁孤城水一湾”。

正德十三年(),历史上唯一亲临偏头关的皇帝明武宗手扬马鞭,指关叹曰:“此偏头关也,创之不易,守之为难”。创之并非不易,守之却殊为艰难。有明一代,鞑靼铁骑屡屡寇掠偏关,他们或从红门口破边南下,或由黄河踏冰而来,进而又从偏关深入山西,涂炭全晋。

面对愈来愈猛烈的进攻,明代对偏头关的苦心营建长达二百余年。始自洪武,历经正德、成化、嘉靖,直至天启,都督佥事李谦、山西巡抚曾诜、山西总兵周尚文、岢岚道兵备副使萧大亨等一代代能臣良将最终将偏头关打造成屏藩三晋的军事重镇。

仅仅筑牢偏头关还远远不够,大同大盆以南的山西腹里地区被构建为直属于中央的独立军事防区,位列九边重镇之一,是为山西镇,也称太原镇或三关镇。从正德四年()山西都司都督佥事李谦出镇偏头关,到嘉靖二十年()山西总兵移驻宁武关,偏头关作为山西的军事指挥中枢长达年,以其特殊的军事地位而被称为“三关首御”。

根据万历中宣大总督杨时宁所撰《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山西镇所辖长城长约九百余里,除偏头关北侧百余里的外长城、偏头关西侧约二百里的黄河边之外,其余均是内长城。内长城是大明王朝为应对北部边疆危机,加强京师、山西等地防御而在外长城内侧构筑的第二防线。内长城山西段,北起与外长城会交的偏关丫角山,沿管涔山脉、恒山山脉,历宁武关、雁门关,在平型关东侧的太行山区进入真保镇防区。内长城绵延于崇山峻岭之间,地势险要,遍布雄关隘口,太行山以东,靠近北京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被称为内三关,太行山以西的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则被称为外三关。

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巨大的防御压力,造就了偏关边墙纵横、军堡棋布、烽燧相望的壮阔景观,也使其成为山西唯一既有外长城又有内长城的县。凭借雄关紫塞与将校士卒义无反顾的使命担当,“替补出场”的偏头关,终于在中国历史大戏的“下半场”留下了自己伟岸的身影。

█偏关柏杨岭长城摄影/杨东广义的柏杨岭长城,西起水泉,东至丫角墩,全长近20千米,包括许家湾、碓臼坪、窑洼、小元峁、梀木塔、窑子沟、野羊窊等段。作为山西镇为数不多的外长城,柏杨岭长城无论规格还是质量均属上乘,尽管墙体和敌台的砖石大多已被拆走,但宛转起伏的山势,蜿蜒曲折的墙体,蔚然成林的植被,都使得柏杨岭成为山西长城的代表地段。贰、威望关河老营城

因为战略位置的重要,从千户、守备再到游击、参将,九边各种由中高级军官担任的职务几乎都曾在老营设置。山西镇总兵由偏头关移驻宁武关之后,偏头关的地位有所下降,但老营却逆势上扬,成为山西镇副总兵驻地,使老营城的级别在山西镇仅次于宁武关。象老营这样履历丰富、序列完整的城堡,在九边也不多见。

█关河口摄影/张珉偏关河简称关河,其汇入黄河处是为关河口。关河口东西两侧均为绝壁悬崖,地势险要,因特殊地形构造形成的回水湾使其成为天然渡口,明代在此驻军守卫。关河口在清代和民国,发展为偏关县规模最大的水旱码头繁荣一时。如今,渡口已废,村落萧条,关河口正向水产养殖、旅游休闲转型重生。█老营城摄影/张珉老营城,正统末年始建,弘治十五年展修,万历六年砖包,周长约米。老营城防御严密,其东侧余米即为纵贯关河谷地的内长城。为加强老营城北侧的防御,北侧山坡上紧贴内长城还建有一道倒V字形长城,除部分因平整梯田等原因被破坏外,现存墙体1余米及墩台多座,类似的防御设施在新广武城东山也有留存。

叁、护佑安宁护宁寺

孤魂殿的创建年代,并非战争最激烈的明代,而是清嘉庆年间。由此可见,在时人眼中,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阵亡将士的魂灵仍未安息,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周边军民都要来这里祭奠,以安慰那些无处安放的灵魂。

█修缮前的护宁寺,摄于年摄影/张珉█修缮后的护宁寺摄影/鄯宝斌肆、大河边墙老牛湾

置身于中国长城史,老牛湾的过往虽然平淡无奇,但它在现代却超越了大多数同袍而声名远播。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完美结合,中华民族的两大图腾在这里相遇,极具高度的象征意义,使得老牛湾成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