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地处祖国正北方,生态地位极为重要。
近年来,呼和浩特坚持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荣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后,年获得“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殊荣。“生态”已经成为首府的“宝贵财富”,“绿色”已经成为青城的“最美底色”。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确立的战略定位。
“要树牢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定生态优先的政治导向和价值追求,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真正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一旦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毫不犹豫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头。”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明确要求。
“首府要发挥先行示范作用,自觉担负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重大政治责任,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全方位推动发展绿色转型,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围绕党中央重要要求和自治区安排部署,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努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发展目标。
生态优先,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大力推进“山川河海”行动,重点实施了东部生态屏障、沿黄生态走廊、城市增绿提质、森林村镇建设、绿廊通道建设、丘陵区经济林建设等九大工程,着力改善大青山前坡、沿黄流域、国省干道、厂矿园区、城镇乡村的生态环境。目前,已建成绿色矿山24个,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工矿企业全部关停退出,完成国土生态修复治理万亩。截至去年,首府森林覆盖率达到2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72平方米。
依托大青山全域,呼和浩特打造了“山城相依、绿色绕城”的绿色生态屏障,还原敕勒川草原花、草、水、鸟共适的自然状态,再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美景。
敕勒川草原是距离城市最近的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草原总面积超过2万亩。如今,每当人们在这里看着碧空如洗的蓝天,呼吸着带着草香的空气,置身于如画美景中时,就会情不自禁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敕勒歌》。
敕勒川草原就是《敕勒歌》中所描绘的草原腹地,这里曾经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里十年前的状况是土地撂荒、沙石遍地,春秋风起漫天黄沙。
从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启动大青山前坡生态修复工程,第一步就是修复敕勒川草原。
在生态大数据的支持下,蒙草生态制定出“尊重自然规律,模仿天然草原,人工干预以先锋植物为基底,后期靠自然恢复”的方案,应用科学配比的乡土植物品种、配合科学的建植和管理技术进行生态修复。
如今,敕勒川草原已基本恢复原有生态状况,草原植物从播种时的20种恢复到50多种,实现了草原自愈,再现了草原风光。马牛羊、狐狸、野兔、蜜蜂、蚯蚓等动物也回归了这片乐土,这里已经成为集草原保护、草原修复、草原文化于一体,融合观光、休闲、生态研学、体育运动、马术、会议庆典等多功能的自然生态草原旅游区。
年,敕勒川草原荣获全国首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
开展黄河呼和浩特段全流域治理,让黄河成为岸绿、景美、民富的生态河、幸福河,这是黄河两岸人民的期盼,也是政府为之奋斗的目标。
近年来,我市科学规划发展路径认真谋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河湖生态和林草保护修复“两大工程”,推进水土保持和国土绿化“两大行动”,构建起北部高原、中部平原、南部山区“三板块”和大青山黄河“两屏障”、骨干河流“多廊道”、市域内多处湿地和自然保护地“多节点”的网络化生态安全格局。
我市对市域内大黑河城区段、小黑河、扎达盖河、哈拉更河等河段进行综合治理,治理总长度68.6公里,治理水域万平方米,城区7段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实现长治久清目标。同时,利用河道整治腾退土地,新增绿地近2万亩,小黑河东段、东河、大黑河军事主题公园、大黑河北岸花海等地,已成为市民避暑休闲的好去处、网红争相前往的打卡地。
为了让市民能够徜徉在绿道中,我市按照大青山前坡浅山型、大黑河郊野型、小黑河滨水型、快速路环线型、服务百姓社区型和公园型加快建设青城绿道,年建成城市绿道公里,建成口袋公园、社区游园个。
绿色发展,打造现代优势特色“产业体系”
我市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力推进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现代化工、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技术“六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作表率。
“六大产业集群”之首,就是培育以乳业、草种业为龙头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围绕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带动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做强做优,全力建成“世界乳都”。
我市的乳制品加工业位居全国前列,全市有各类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10家,伊利、蒙牛进入全球乳业前10位。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和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项目先后于年、年开工,年将全部投产,全市鲜奶年设计加工能力达到万吨。
为丰富奶源结构,目前,我市在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建成盛健、蒙羊羊、华颐乐3处羊奶加工厂,日处理鲜奶设计能力达到吨。敕勒川优质奶源基地已基本建成,全市奶牛存栏31.8万头,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个,年产鲜奶万吨。全市已建成奶羊养殖场11个,奶羊存栏5万只。在养殖业发展的同时,我市饲草料基地建设也同步跟进,全市青贮玉米种植稳定在万亩左右,目前,苜蓿、燕麦草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27万亩。与此同时,奶畜种业也在逐步提升,依托赛科星集团培育国际注册种公牛头,奶牛良种覆盖率达到%。
在加大乳产业链建设的同时,我市同时大力推动了生猪产业链、玉米产业链、马铃薯产业链、杂粮和油料全产业链、肉牛肉羊产业链、都市农业产业链等发展力度,全面提升首府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能力,努力在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中走在前、作表率。
我市还有着扎实的清洁能源产业基础,截至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47.46亿千瓦时。目前,呼和浩特风光新能源发电发展迅速,全市投产、在建、拟建项目总规模万千瓦,已投产万千瓦,包括风电万千瓦、光伏发电.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36亿千瓦时。抽水蓄能发电调峰作用也日益凸显,抽水蓄能发电装机万千瓦,发电量—年连续三年分别为7.2亿千瓦时、8.33亿千瓦时、11.09亿千瓦。未来,呼和浩特将坚持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加快煤电清洁化、绿色化改造,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和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优化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建设多元新型能源结构。
我市的现代化工产业已经形成以石油炼化、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为支撑的产业体系,中石油万吨炼化生产线是全区唯一的大型石油炼化基地,在建的久泰能源年产万吨乙二醇项目为发展下游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奠定了基础,旭阳中燃万吨/年焦化及制氢综合利用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下一步,我市将按照“能化一体”思路,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积极发展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促进煤化工、石油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业是近年来首府工业经济中成长最快的产业,年产值.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0.6%。呼和浩特硅材料产业已经形成明显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随着中环光伏单晶硅五期相继投产,单晶硅产能达到85GW。“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我市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已完成培育期,迎来行业高速增值期。芳纶纤维、陶瓷纤维、碳纤维、富勒烯、纳米碳化硅粉、蓝宝石等新材料也形成一定产业基础,以电气设备、农业机械、通用设备、专业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也已形成一定优势和品牌影响力。
生物医药是我市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产业集群之一。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21家,各类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机构79个。建成生物医药投资项目41个,形成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我市拥有全球最大的口蹄疫疫苗智能制造基地,仅金宇生物口蹄疫疫苗的国内市场份额就连续多年排名第一。呼和浩特生物发酵与制药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现已建成生物发酵容积9.4万立方米,形成了“玉米—淀粉—液糖—中间体、原料药—成品药”的产业链,产品品种丰富,实现年产值超过亿元,阜丰的黄原胶产能、金河生物的兽用金霉素产销量全球领先,金达威、神舟生物的辅酶Q10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双奇药业的主导产品“金双歧”“定君生”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并收录《国家医保目录》中。与此同时,我市中(蒙)医药产业近年来也发展迅速,盛齐堂药业、大唐药业等中(蒙)医药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通过持续努力,我市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拥有北方规模最大、算力最强的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三大运营商均建立数据中心,服务器装机能力达到72万台,位居全国前列。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决定在呼和浩特市布局数据、运营、研发中心。如今,我市大数据产业链也日趋完善,信息软件服务业企业达到0家,年产值达亿元。
目前,呼和浩特正在发挥首府政治、经济、文化、区位等方面独特优势,加快构建“东融、西联、南通、北开”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区域现代消费中心、区域休闲度假中心。让呼和浩特成为祖国北疆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家重要的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成为“中国北方服务名城”,成为各地游客圆梦“大草原”、唱响“黄河谣”的最佳选择。
绿色生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家园”
最近几年,每当春回大地之时,土默特左旗的海流水库就会迎来大批迁徙归来的候鸟,给沉寂一冬的水库增添了勃勃生机,水库上鸟群悠闲自乐、翩翩起舞,呈现出一派生态和谐景象。
近年来,我市加大力度落实河湖长制工作,大力实施河湖“清五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乱排)行动,推动河湖保护治理规范化常态化并向纵深发展,年开展了河湖治理“百日攻坚行动”,实现了市级河湖与全市规模以上河流河道岸线管理范围的“五乱”问题清仓见底,阶段性清零。与此同时,黄河滩区问题综合整治也顺利开展。
年,我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个、万平方米,完成城区64公里供热管网互联互通工程。
近年来,我市全力攻坚环境污染,高污染禁燃区全部实现清洁取暖,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日常;城市地表水、地下水、入黄水全部达标,使“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灵动无限;农村面源污染全面治理、垃圾排放处置全面管控,把“安宁幽静、鸟语花香”融入广大群众寻常生活。
一直以来,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推广“绿色出行”,年,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积极培养“绿色习惯”,目前市区32个办事处、个社区、个住宅小区、.9万户居民和所有公共机构、学校普遍推行了生活垃圾分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覆盖率达到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0.2%;努力引导“绿色消费”,党政机关开展建筑节能改造,新建民用建筑推行执行绿色标准……
出行公共交通、餐厅光盘行动、简约适度消费、出门随手关灯……
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首府群众追求的“新时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