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概念里,堆着一摞摞棉被、铺着厚厚的毛毯、高出地面两三尺高的所在,不就是床吗?那应该是这家主人晚上睡觉的地方,是一个很私密的地方。你见过谁去亲戚朋友家,一进门就进人家卧室,并且脱了鞋子直接上人家床上的?
可这里就是,内蒙古的一个小村落里。
嫁到内蒙古农村已经有十几年了,去内蒙的次数掰着手指头都能算得过来。
年订婚回去2次、年春节回去1次、年结婚回去1次、年国庆回去1次、年春节和国庆回去2次、年春节回去1次、年春节回去1次、年春节回去1次、年春节回去1次、年春节回去1次。
从年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至今已有17年了,但只去过12次,平均一年还不到1次。但那里的风土人情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那可以让你睡一晚就流鼻血的火炕头。
婆婆家是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的一个郊县--托克托的,在托克托农村,一年一季的收成,从头年的国庆前后收割完毕到第二年的四月底开始播种,有大半年都要猫在烧着火炕、火炉的屋子里;
从呼和浩特出城往西,走高速不到一个小时就进了托克托县城,高速路两旁除了火电厂那冒着黑烟的大烟囱,就是稀稀拉拉散落在旷野上的一个个村落。每个村落里最显眼的就是一排排顶着高高的烟囱、红瓦尖顶、土灰色墙壁的房子。
走进村子便被这里的大院子惊到了,每家每户都有着宽敞的大院子,这院子堪比北京小区里每栋楼前那方小花园那么大。院子最后边是几间正房、最前面又是几间堆放粮食的偏房;院子一边分别部署着鸡圈、羊圈、牛圈,另一边停放着农用拖拉机、收割机、铡草机、饲料粉碎机。
一走进屋子,就是一个连着锅灶的大火炕。第一次到那里,我直接被整蒙圈了,好赖我也是个客人吧,就算这里的人再热情,也不能一进门就让脱鞋上床吧?
在我的概念里,堆着一摞摞棉被、铺着厚厚的毛毯、高出地面两三尺高的所在,不就是床吗?那应该是这家主人晚上睡觉的地方,一个很私密的地方。你见过谁去亲戚朋友家,一进门就进人家卧室,并且脱了鞋子直接上人家床上的?
可这里就是,特别是春节期间,从零下二十几度的外面回到家里,能坐在热腾腾的火炕上,能感觉到从身到心的温暖、舒服。
这火炕是连着锅灶的,不用单独烧火,就在做每顿饭的时候,土灶里那红通通的火苗,随着屋顶连着室内外的、高耸的烟囱带来的气压差,呼呼地飘向炕洞。
饭做熟了,炕也烧热了。但是这要得益于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才能在一顿饭的功夫将这火炕烧热,南方每顿炒三五个菜,炒的过程最多也就一二十分钟,最多不超过半小时吧,炖汤就另当别论了。
可在托克托,每顿都是大锅炖,里面会放上当地的土鸡、羊骨头、牛骨头,或者土猪肉,一炖就是一两个小时,肉熟快熟了,最后再放上土豆、土豆粉、豆腐等再炖。
这个过程可想而知得有多长时间了,每次闻着浓浓的肉香坐在炕上,听着婆婆和来串门的邻居聊着家长里短,我都是一边咽着口水一边尽量把心思放在偷听她们谈话上,尽量压制自己的馋虫。
终于可以开饭了,在一个叫做炕桌的小方桌上摆上一碗碗热腾腾的牛羊肉炖菜,一家人围在桌子周围一边吃一边聊,我想这时候应该是火炕最热闹的时候了吧。
不,是我想多了,晚上睡觉的时候,那才叫一个热闹呢。每人一个褥子一个被子,摆成一排,我挑了个最热的地方,那就是离锅灶最近的炕头。一家人各自钻进自己的被窝里,趴在那,翘着头聊啊聊。
白天会有邻居在,各种隐私的话题都会放在睡前聊起来,父母问问子女在外过得怎么样?子女问问父母在家辛苦不、老毛病好点没?聊着聊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第一次从西安那湿冷的出租屋里,到睡上这温暖舒适的热炕头,我感受到的是温暖、从没有过的温暖,躺下的那一刻甚至都想着能不能每天都这样,再也不去外地了。
可能是习惯了西安的湿冷,第一次睡火炕,我的鼻子就窜血了。早上一醒来,感觉脑袋嗡嗡的、脸上发烫、刚一坐起来,一股温热腥咸的血便淌了下来。我第一感觉就是自己这没准是得了什么大病了。
婆婆说:“是睡炕头的过,太热了,不习惯”听了婆婆的话,我原本还以为婆婆对我这个新媳妇不上心呢,可是,果然在经过一番洗、擦、塞之后,鼻血止住了,脑袋也好了脸也不烫了。
现在每每回想起来,还为自己挑炕头睡的行为暗自好笑。
您去过内蒙吗?睡过内蒙农村的火炕吗?如果有机会到内蒙农村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千万记得先别去挑那个最温暖的地方--热炕头睡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