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疾病哪家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在呼和浩特这块土地上,历史记载中最早出现的城市是战国时期建立的云中城。

公元前年,赵国的赵武灵王在阴山下修筑长城,并设立了云中郡,郡治在云中城,故址位于今天呼和浩特市西南部的托克托县的古城乡。

托克托县

《史记·赵世家》记载:“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战斗不休。赵国是北方大国,但在和周边诸侯国的竞争中,却长时间处于落后的地位。比如在赵成侯二十二年(公元前年),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被魏国占领,三年后才得以收回。而之后在和秦国的对抗中,赵国也一直处于弱势。

于是,赵国的有识之士都明白,要想保住自己不被兼并,只能走富国强兵之路。公元前年,赵武灵王即位,这位一心励精图治的君王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这是一次重要的军事改革,目的在于改变原有的装备和战术。

当时各国作战,主要是运用传统的车战和步战。赵武灵王改变了这一点,采取北方游牧民族的骑战,用骑兵冲锋突击。在骑战时,士兵骑在马背上作战,这就要求必须采取北方游牧民族的服式,有明确的上衣和下裤,作战时必须穿短上衣、裤和靴,这就是“胡服”。

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是中国服饰史和战争史的重大变革。经过这次改革,赵武灵王组成了以骑兵为主导的强大军队,一举击败了宿敌中山国(今河北灵寿县),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林胡也献马表示诚服。

公元前年,赵武灵王乘胜向北进军,他把原本居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南部的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驱赶到了西面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带。赵国的势力沿着大青山、乌拉山南麓向西推进,到了河套边沿地带。然后,他在这片新开拓的土地上设置了云中、雁门和代郡。

云中城就是在这一时期修筑而成的。

赵武灵王

但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引用的《虞氏记》却记载,云中城是“赵武侯”兴筑的。一字之差,应该是记载之误。赵武侯比赵武灵王早了一百多年,在那个时候,赵国势力没有也不可能扩张到这片土地。现在的考古资料证明,这里在当时的确是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虞氏记》的记载虽然有错误,但它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又于河西造一大城,其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鹄游于云中,乃即其处筑城。”

赵武侯本来想在黄河西岸上筑一座大城,但有一段城墙总是筑起就崩塌了,怎么也修筑不成。于是改在阴山下黄河边进行占卜祈祷,选择城址。赵武侯看见一群天鹅在云中飞翔,它们整天都在同一个地方的上空来回盘旋,他认为这是吉祥之兆,就在这里筑起了一座城,并命名为云中城。

云中古城遗址

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但也反映了赵国选择在呼和浩特平原中心地带建城的主要原因。云中城所在地方,是呼和浩特平原的中部,有发源于阴山的荒于水(今大黑河)武泉水(今小黑河),南面还有白渠水(今宝贝河)流经平原进入黄河,地势平坦,水草丰美,适宜耕种,是训练骑兵和放牧战马的好地方。

秦灭赵国,云中城被秦国夺取,秦始皇十三年(公元前年),秦国在此设立了云中郡。

秦始皇统—六国后,自立为始皇帝,正式建立了秦朝,推行郡县制,在全国设置了三十六郡,云中郡就是其中的一郡。

秦朝的云中郡,统领阴山以南,辖境大约包括今天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

在这一地区,秦朝在注重养马业的同时,又迁来了许多内地的农民,安屯设村进行垦殖,以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军需,供应粮食。并在人口较多的地方设县,但由于史籍记载的缺失,属县名及方位已大多不可知。我们仅知,云中城东面有原阳县,是训练骑兵的基地,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东南方的八拜古城。

公元前年,秦始皇派遣蒙恬率领大军北击匈奴,收复了黄河河套以南的广大地区,并渡过黄河,占据了乌拉山以北、狼山以南地带,沿河兴筑了三十四座县城(一说为四十四座县城)。

蒙恬

这些县城里,有一部分属云中郡管辖。在现代,考古人员在托克托县哈拉板申村西发现了一座古城,应该就是秦始皇时所筑三十四座县城之一,但由于史籍上没有记载这些县城的名字,哈拉板申村西古城的名称我们已无法得知。

到了西汉时期,云中郡被划分为了云中和定襄两郡。

云中郡的治所仍在云中城,管领有云中、咸阳、陶林、桢陵、犊和、沙陵、原阳、沙南、北舆、武泉、阳寿等十一个县,大约分布在大青山以南东起卓资县西境,西至包头市古城湾,沿大黑河流域南至清水河县喇嘛湾这一片地域内。其中已查明位置的有:沙陵县城址在今托克托县哈拉板申村东古城,桢陵县城址在今托克托县章盖营子村,阳寿县城址在今托克托县葡滩拐,北舆县城址在今呼和洽特市塔布陀罗海古城,阳原县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八拜村,武泉县城址在今卓资县三道营村,沙南县城址在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

王莽时期改云中城为受降城。东汉时期,又重新设置了云中郡,管领有云中、咸阳、箕陵、沙陵、沙南、北舆、武泉、原阳、定襄、成乐、武进等十一座县城。后三座县城原属定襄郡。

东汉时云中郡的管辖区域向南伸延,括进了什拉乌素河和宝贝河流域,放弃了陶林、犊和、阳寿三县,也就是大黑河上游及其东面的地方。

云中古城

到了三国曹魏时期,云中郡被废除。

北魏时期又在云中城地方设置了云中镇,成为驻守大青山以南的重要基地,并在云中城东建立了云中宫,成为了北魏皇帝北巡时驻跸休息的地方。

隋唐之后,云中古城时用时废,并且不再被称为“云中”。

至于北周时的云中县,唐朝的云州、云中郡,宋朝的云中府,治所都在现在的山西省大同市(所以大同也被称为云中),和赵武灵王所建立的云中古城已不是同一个地方。

云中城自建立后,断续沿袭使用了约有九百年之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