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李岚文图
4月25日上午,在郑州市花园口景区的记事广场上,正在举行惠济区第一届全域旅游宣传周活动。来自郑州黄河应急抢险队的9名队员,现场为市民们表演了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号子,令人大开眼界。
上午9时30分,9名身穿迷彩服的壮小伙带着抢险桩和手硪等工具来到广场前边的草地上,开始表演黄河号子中的抢险号子。他们先把一根抢险木桩插在地上,然后9人中由一人喊号,另外8人各自抓着手硪的一个握爪,开始随着号声的节奏,提起手硪用力打桩。
哎----哎----哎啰喂,不要慌、不要乱,高举、重摔,抬头、重摔,看桩、低头……喊号手高建中声音洪亮,喊出的号子铿锵有力,那些打抢险桩的队员听着号子,一边用力将手硪砸向抢险桩,一边齐声发出:嘿!嘿!的回应。高建中说,他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经常听到船工们喊号子,自然而然就学会了。
据花园口景区的工作人员介绍,黄河号子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歌。远古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搏斗时发出的呼喊声;收获时,愉快地敲击石块、木棒,发出的欢呼声和歌唱声,形成了最早的中国民歌,这也是劳动号子的雏型。号子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既是劳动的工具,又是劳动的颂歌,是人们参与集体劳动时,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整劳动情绪而唱的一种民歌。生活在黄河岸边的船工们,对黄河了如指掌,视船如命,在与黄河风浪搏斗的实践中,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黄河号子。黄河号子属于劳动号子的一种,先民们在与洪水的抗争中,共同协作,逐渐形成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声音。
黄河号子主要包括黄河抢险号子、土硪号子和船工号子。由于黄河自古多洪泛,抗洪抢险是重中之重,所以抢险号子广为流传。黄河抢险号子分骑马号(快号)、绵羊号(慢号)、小官号(慢号头、快号)和花号四种。主要用于打桩、拉骑马、拉捆枕绳、推枕等。骑马号节奏明快,声调高亢激昂,催人上进。绵羊号节奏缓慢,可使人们的紧张情绪得到调整,常在人们疲倦困乏时使用。小官号节奏先慢后快,柔中有刚,融紧张气氛于娱乐之中。花号曲调优美,常与骑马号配合使用,使人们的疲倦之意顿时消失。其内容大多取自于历史故事,还有一些佳词名句。还有一些题材是触景生情之作,由喊号人随编随喊,其中抢险号子的内容大多由喊号人随编随喊。
据了解,花园口旅游区年经郑州市旅游局批准成立,占地多公顷,东西全长10公里。旅游区包括将军坝、镇河铁犀、扒口处遗址、八卦亭、景区水上乐园、南裹头等景点。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公里,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
黄河按地理位置及河流特征划分为上、中、下游。从河源到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道长公里,本河段水多沙少,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从河口镇到河南郑州桃花峪为中游,长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的46%,本河段水少沙多,是黄河下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桃花峪以下至河口为下游,本河段两岸大部修有堤防工程,是黄河防洪的重点河段。
花园口是黄河下游的起始段,属于典型的游荡性河段,河势变幻多端,具有宽、浅、散、乱、悬的特点,花园口引黄闸旁边坝体上标注的年和年的洪水位就深刻说明了悬河特点,年洪水流量为立方米每秒,年洪水流量为7立方米每秒。同时,花园口还是绵延数百公里,号称水上长城的黄河大堤的起点,具有黄河下游典型的堤防、险工、河道整治工程,代表了黄河下游治理的最高水平,是黄河治理的窗口,同时还是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外宣传教育基地。
现在的花园口黄河大堤,是经过改建的黄河标准化堤防,标准化堤防作为黄河上的新事物,首先在年被黄委主任李国英做过形象描述:按防洪标准加高加宽大堤,堤顶硬化,堤肩种植行道林,临河种植50米宽防浪林带,背河淤区加宽至米。将下游堤防打造成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的三位一体。
来源:大河客户端编辑:徐华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