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营子乡:位于托县东部,距县城20公里。年由黑城乡划出,驻地在新营子村,故名新营子人民公社。年改为乡。分别与黑城、燕山营、南坪、伍什家乡相邻接壤。全乡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16公里,总面积40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委员会,25个自然村。
新营子:村。清初,山西河曲辛、马二姓来此种地,建村后得名“辛营子”。清代中期,柴姓在此人口中多,遂改村名为柴家新营子。解放后更为现名。为乡驻地。
石家达日玛营:村。明末清初,蒙古族达日玛在此驻牧,形成村庄,取名“达日玛营”,系藏语,为强壮日盛之意。后转写为打麻营。又因石家迁此居住,故更名为石家打麻营。年更为现名。位于新营子南。
郝家达日玛营:村。清末,郝家迁此居住建村。因村座落于石家“达日玛营”附近,故名。位于乡驻地正南。
王家达日玛营:村。王氏首先在此居住建村。因村在石家达日玛营村南,故名。位于乡驻地正南。
侯家达日玛营:村。因侯家在石家达日玛营附近,故名。位于新营子西南。
碱沟子:村。明代后期,白氏由陕西神木迁此居住建村。位于该村庄的一条含碱的水沟畔,故得村名。
东梁:村。明代中期形成村落,因村座落于碱沟子东的土梁上,故得名东梁。
王彦窑:村。明代中期,王彦弟兄由山西五寨县孙家湾迁此,筑窑定居,取名王彦窑。
西地:村。清初,王氏由陕西府谷县迁此建村,位于沙坡窑村西,故得名西地。
马家圪堵:村。清初,马氏从陕西神木迁此高处建村,俗名马家圪堵。
豆腐窑:村。清道光二年,山西河曲窦富氏迁此开荒种地,筑窑为区,建村后得名窦富窑。后演变为现名。
荒地窑:村。清代,陕西府谷人迁居此地开荒种地,建村后得名。
鱼尔窑:村。清初,山西河曲于二在此开荒种地,居住土窑,建村后得名于二窑。后演变为现名。
南什拉乌素壕:村。什位乌素,系蒙古语,意为黄水。明代建村,因座落于什拉乌素河南岸,故名。
常家营:村。清初,陕西府谷常姓的迁此居住,形成村落取名常家营。
章盖营:村。明末建村。因有一清代官职为章盖的人住此,故名。
四犋牛壕:村。清道光37年建村。从皮条沟村迁到此地壕边开荒种地的弟兄有四犋牛,故名四犋牛壕。
九犋牛窑:地。清乾隆37年,山西河曲王氏在此开荒种地,开垦的荒地足够九犋耕种,故名九犋牛窑。
马车窑:村。清代建村。原系蒙古族的马场,山西张、阎两姓来此定居,筑窑为室,故名为马场窑。道光元年,在此地盖台子,用马车从托县拉砖,因此更名“马车窑”。
乃莫营:村。清乾隆37年建村。因此村原有蒙古人乃玛居此,故名“乃莫”营。
缸房窑:村。清初,山西河曲李二来此开荒种地,建村得名李二圪梁。后村民修窑,烧制缸盆,故更名为缸房窑。
彭家缸房窑:清代形成村庄。与缸房窑村较近,又因彭家先居此地,故取名彭家缸房窑。
西缸房窑:因该村位于缸房窑村西,故而得名。
范成滩窑:清初,陕西府谷县范、成二氏来此草滩开荒种地,形成村庄后得名范成滩窑。
苏日坪:清初建村。因蒙古人苏尔先在此居住而得名。后演变为树尔坪。年改为现名。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呼和浩特市分册)》年5月。黄翔整理于年5月
相关链接:
◎“呼和浩特印象”专辑
◎“呼和浩特地名”专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