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托县伍什家镇古戏台(西戏台),是五十家镇一道独特的景观
[年6月24日(周五)内蒙古托克托县五十家镇五十家村]
图文/玉文丽华双行记
年6月22日下午,我们在托克托县双河镇参观了托克托博物馆,从那里得知五十家镇五十家村有一座古戏台,我们便决定去寻找这座古戏台。
在23日下午,游览过东胜卫北城墙和北门后,于当天傍晚赶到了伍什家村,就驻车在了戏台边上。24日一早,我们参观了古戏台并简单在村子里走了走。
托克托县伍什家曾经是颇负盛名的古驿站。据《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呼和浩特市分册)》介绍:金朝大定年间,伍什家村为驿站,曾有金朝锦书(四清时毁了),住有50名公差,配有50匹马,后在此定居形成村落,得名伍什家村。
伍什家的繁荣主要得益于走西口的晋商。他们建字号、做生意,以满足驿站流动客人及常住人口的生活所需,并租种蒙古族驿兵代银饷而得到的土地,种植五谷,以满足当地人畜的食用。走西口的商人、工匠、劳工的到来,带来了底蕴颇为深厚的晋文化。
康熙末年,伍什家镇已经成为可与河口古镇相媲美的文化重镇。以永泰成、永和成为首的五大字号,以及30多家小字号,每年都要回山西老家请来三五个晋剧团唱三五台大戏,道情、大秧歌、耍猴、二人台等小戏更是春夏秋三季一台接着一台。
起初,演戏的舞台只是搭建席棚,与晋地的戏台相比非常逊色。后来,当地的蒙古族居民渐渐为晋地的戏曲文化所动,支持唱戏的力度一日大于一日。
乾隆初年,伍什家镇终于建起了一座大戏台,后来又建起另一座戏台。因为这两座戏台,古驿站伍什家镇的人气一日旺于一日,连山西人也知道伍什家镇,他们纷纷出口外,到这里定居,憨厚诚实的蒙古族居民也欣然接纳了他们。
清咸丰初年,山西中北部、河北西北部、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寸草不生,数年颗粒无收。那里的百姓因饥饿而死者不计其数,成群结队地出西口外逃荒谋生,五十家镇的两座老戏台成了两个著名的收容站。两座戏台上昼夜挤满了口里的穷苦百姓,他们借老戏台蔽身,以避开风霜雨雪的摧残。
清朝后期,伍什家镇古戏台几乎成为众多晋剧名家的擂台。山西的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凡是走西口献艺的几乎都以其为舞台展示过艺术风采,诸如盖天红、果子红、狮子黑、小电灯、水上漂等等。在当地成长起来的土生土长的晋剧表演艺术家及二人台表演艺术家,也无不以其为载体一展艺术才华。
伍什家镇的驿站随着清朝的覆灭不复存在,但由于两座老戏台的存在,年年唱三五台大戏(晋剧)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日寇入侵。
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红卫兵们就把古戏台当作“四旧”准备毁坏。镇上的老者们得到这一消息便自发地组织起来,准备誓死保卫古戏台。
一天深夜,由于看护东戏台的两位老人一人因家中有急事而没能坚守岗位,一人因劳累过度傍晚被家人接回家里休养治疗。红卫兵们得到这一消息后,趁夜深人静纠集众多镇外的造反派,仅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偷偷将较小的东戏台夷为平地。
东戏台被偷偷拆毁,镇上的蒙汉老者聚在一起抱头痛哭。他们再次发誓要与西戏台共存亡,并四处扬言,调查出谁领头拆毁东戏台,非集体死到他们家里不可。
而且昼夜由4人守护西戏台,时时刻刻不离。在众多老者的舍命保护下,红卫兵们终于畏惧了,没有机会动西戏台一根汗毛。
“文革”结束后,传统的古装戏曲再度兴起,威风了近年的西戏台已经不能适应当时复杂灯光、音响设备以及庞大的演员阵容的演出团体了。为此,镇上的蒙汉老者颇为失意,殚精竭虑发动所有村民兴建更大的戏台。9年,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化新戏台最终在村的南边落成,村里的居民称它为南戏台。
9年,五十家镇政府出资12万元修复了古戏台,古戏台终于旧貌换新颜,更成为五十家镇一道独特的景观。唯一遗憾的是,古戏台修旧如新,已经没有了历史的沧桑感。再有,村里面紧挨着古戏台建了一座值班室,与古戏台格格不入。
古戏台周边还建有文化休闲广场,有凉亭、健身器材等设施。村里还建有一座小小的两面观音庙,相当于是两座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