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形势若崤函,北塞天潢折向南。岩戍飞楼悬壮剑,河翻浪雪点幽潭。花飘蝶影惊鱼穴,风送涛声破乌庵。相接云峰传八阵,筹边人至把兵谈”。
明代卢承业在《咏偏关十景》的诗作中,为我们描绘出老牛湾惊心动魄的壮美与豪迈,让人心生向往。
在诗词里已经化为永恒的老牛湾,如今是怎样的一番模样?当我们的一个水系调研组奔波在黄河离晋口、垣曲马蹄窝的同时,另一组队员则在市盐保中心副主任关妍和办公室主任吕国玉的带领下,向黄河入晋口、偏关老牛湾进发。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揽雪山,越高原,辟峡谷,造平川,九曲注海,不废其时。绵五千四百六十公里之长流,黄河从青海三江源出发一路向东,到达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时,便完成了第一段被称为上游的旅程,开始了她中游的步伐。而从这里,她也将开始真正变黄的过程。穿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从河套平原的草原中出来,黄河在黄土高原挽起臂膀,哺育和滋养着三晋大地。
从太原出发,驱车近5个小时,穿越了十八盘,水系调研组一行才来到黄河入晋第一站——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九曲黄河十八弯,神牛开河到偏关,明灯一亮受惊吓,转身犁出个老牛湾”。偏关是黄河入晋流经的第一个县,也是黄河与长城握手的地方,而老牛湾是黄河入晋第一湾。偏关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原关城两侧城墙东仰西伏,形如人首之偏,故称为偏关。偏关因地势而得名,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说:“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通黄河,与河套仅隔一水,其地东仰西伏,故名”。偏关旧称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并称“外三关”,史称“九寨屏藩,三关首镇”。我们在寻访老牛湾的路途中,顺着弯路一路前行,首先到达的是关河口村。关河口村位于偏关县天峰坪镇。它面朝黄河,与内蒙古准格儿旗头坪村隔河相望,南北为悬崖,是偏关县境内的关河流入黄河的汇合处,渡口坐落在关河与黄河的冲击小平川上。关河口村是近代晋西北重要的商埠码头。乾隆初期,黄河沿线的水上商运开始兴起,老牛湾、万家寨、关河口、黑豆埝和寺沟五大渡口曾盛极一时。其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关河渡口,其周围长城、古堡、烽火台等古迹也随处可见。老牛湾是山西和内蒙古的分界线,转弯的河道以南是偏关县,以北则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西邻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可谓“鸡鸣三市”。被黄河划开的黄土高原,两岸被切出高耸陡峭的崖壁。从这里开始,壮阔的晋陕大峡谷伸向天边的尽头。黄河与长城的缘分就从偏关开始。万里长城自辽宁告别鸭绿江之后,翻千山越万里,终于在偏关和滔滔南流的黄河第一次见面。一个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所造就的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巨龙;一个是大自然神功奇力所早就的九曲连环、浊浪滚滚的玉带。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一环环晋北特有的山石地貌,如一盘待阵多年的古老棋局。这里是长城、黄河唯一并行的典型地段,河面最宽处不过百米,而长城在这里绵延了约八千米。离开关河口村不久,我们抵达了常胜墩观景台。这时,距离老牛湾已经不远了。常胜墩是老牛湾附近六道梁上的一座古军事墩台,建于明代,古时是服务战事的烽火台。此处因地理位置优越,主将巧布兵力,从未打过败仗,故称作常胜墩。在这里,我们已经能够观赏到壮观的黄河河道,而且能看到黄河岸畔上大片的人造森林。据了解,这片人造森林只是偏关县12万亩人工造林的一角。此地原本全是石山,偏关人在石头上艰难地挖下鱼鳞坑,填土植树,星星点点,排如兵阵,蔚为壮观,如同当年修筑长城一般,打造绿色长城,播下古关希望。如今,这漫山遍野的鱼鳞坑如同当年满山行进着的守河兵士,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观,润泽着我们的母亲河。在路的尽头,我们终于抵达老牛湾码头。此时的老牛湾只有零下2摄氏度,眼前是一个冰的世界。在河边,在最亲近黄河的地方,我们有幸见到了黄河冰凌的壮阔景象。河面的冰凌光洁如镜,宽敞的河面上只有一条涓涓细流。此时的黄河,卸下了平日里咆哮怒吼的防备,犹如一条安静的青白色卧龙。而你完全能想象出夏日里她的色彩,一定依然保留着澄清的蓝和绿,而非标志性的浑黄。“你听,有冰凌咔嚓咔嚓的声音!”一位同行的队员忍不住惊喜在冷风里大声说。牛头石身的雕像气势恢宏,背上镶嵌着的长城,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就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铜像边刻有碑文:“老牛湾,明代为偏头关的军事要塞,也是重要的水运码头,因地处黄河、长城交汇处,固有‘黄河入晋第一村,天下长城第一墩,雄鸡一唱闻三县’的美誉。”让人心动的地方往往都有美丽的故事。相传远古时期,黄河水患严重,太上老君感念民生疾苦,遂带坐骑大青牛下凡治理黄河水患,当疏通河道至老牛湾时,因对面明灯山上灯火闪耀,青牛失惊,带犁急转,便形成现在的老牛湾。其实,今天看来如此恬静安逸的老牛湾,历史上却不是一块平静的土地,由于她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依托这里的黄河天险,我们的祖先在这里修建了长城,让长城与黄河共同筑起坚实的屏障。由于地形条件的独特性,这里的石灰岩峭壁呈怪石嶙峋、犬牙交错状,长城在这里沿陡峭突兀的山峦延伸,与黄河并行向南,似两条巨龙携手飞舞。老牛湾在明朝时是一座屯兵的城堡,建于成化三年(公元年)。它“北控黄河,南接偏关”,是黄河河防长城第一堡,是军事要塞。清朝以后,随着防御作用的消失,这里成了古渡口,码头船桅林立,屋宇鳞次栉比,相当繁华。古堡中,观音庙、真武庙和关帝庙和谐共存,满足了世代老牛湾人和驻扎在这里的军人们的信仰。如今,古堡大多已被淹没在万家寨水利工程所蓄的黄河水中,只留下夯土城墙依稀的影子,外包长条石块,满满的古风古韵。穿越岁月烟尘的老牛湾,既有铮铮铁骨,又有似水柔情。此时此刻,遥想当年,战火纷飞、艘艘商船,皆是过往。
时光流逝中黄河水一成不变地在这里缓缓流过,曾经的纤夫号子声已消失在风中,但黄河儿女们还一代代坚守在老牛湾,耕作、打鱼,把自己世代居住的窑洞,打扫得一尘不染,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在水系调研活动进入期之际,我们把坐标定位在了黄河入晋的地方,站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回望、梳理,然后整装又出发。从第1期到第期,我们从运城盐湖出发,不停歇的脚步追寻的是生态保护的真谛和高质量发展的初心。“两山七河一流域”,是我省实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流域和区域。黄河干流山西段总长公里,流经4市19县,流域面积涵盖11市86县(市、区),占全省总面积的73.1%。吕梁山、太行山“两山”面积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83%,涉及11个设区市、81个县(市、区)。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和大清河“七河”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2%。黄河在运城境内的总流程是公里,与英国著名的“母亲”河泰晤士河公里的长度大致相当,先后流经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8个县(市)。一路逶迤,全市30个乡镇被揽在黄河母亲的臂弯里,包括河津下化乡、清涧街道办事处、阳村街道办事处,万荣裴庄镇、光华乡、荣河镇,临猗孙吉镇、角杯镇、东张镇,永济张营镇、栲栳镇、蒲州镇、韩阳镇,芮城风陵渡镇、阳城镇、永乐镇、古魏镇、南磑镇、东垆乡、陌南镇,平陆常乐镇、张村镇、圣人涧镇、三门镇、曹川镇,夏县祁家河乡,垣曲解峪乡、古城镇、英言镇、蒲掌乡等。抓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云素波、水草丰美、水波荡漾、城水相依、碧水长流、丰美清亮、山水相映,“七河”生态修复治理愿景所提到的关键词,让人向往。如今,我省已全面启动“五湖”(晋阳湖、漳泽湖、云竹湖、盐湖、伍姓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还将包括老牛湾以及我市鹳雀楼-普救寺在内的13家重点景区,确定为重点培育对象,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以世界文化遗产、优秀历史文化、壮美自然风光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形成一批旅游景区品牌矩阵。未来的山西生态会是什么样?年的目标中提到,要让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基本每天都是优良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黄河之魂在山西、长城博览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我省此前印发了《黄河长城太行三大品牌建设年行动方案》,提出要深度挖掘三大文旅品牌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品牌内生动力,夯实品牌项目支撑,完善品牌塑造基础,打造品牌精品线路,丰富品牌产品业态供给,提升品牌体验服务品质,开展品牌形象宣传推广,强化政策保障。同时,我省还印发了《山西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年)》,提出了要加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传承弘扬水平。这一系列的科学规划和远景目标,为我们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了指引。而我们的此次水系大调研,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目标,期望从水系保护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让运城盐湖早日全面实现山青、水秀、河畅、岸绿、景怡的秀美风光,让运城文化滋养、催生出更多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和高质量发展成果!王斌张丹颖朱润娇薛吉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