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无烧卖、不青城。”如果说呼市人的一天是从一笼烧卖开始的,这话绝对不夸张。一笼热气腾腾的烧卖,配上一壶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浓砖茶,坐在聊天声此起彼伏的烧卖馆,便是呼和浩特人最惬意的“早茶文化”。对于到访呼和浩特的外地游客来说,都要品尝一下烧卖,才算是不虚此行。
一笼烧卖品出青城味道
烧卖,是呼和浩特的一种流传很久、至今不衰的传统美食。用薄如纸张的面皮,包裹着鲜美的羊肉大葱馅料,刚出笼的烧卖形如石榴,边口像梨花,皮薄如蝉翼,洁白晶莹。吃一口鲜香四溢。在呼市吃烧卖有两种吃法,一种是蒸烧卖,一种就是煎烧卖。蒸烧卖讲究的就是火候要“急”,只有火候到位,蒸出来的烧卖皮才会看起来透亮、吃起来劲道,烧卖馅也会格外鲜香。而煎烧卖,首先锅底要抹一层薄薄的油,把烧卖放上去煎至底部颜色焦黄,然后少量加水盖上盖子,利用锅内的水蒸气将烧卖熥熟。煎烧卖肉馅鲜嫩,表皮脆香。不论是蒸烧卖还是煎烧卖,都一定要沾上用本地胡麻油和托克托县辣椒炝制的辣椒油,以及山西陈醋,那味道才叫一个美。吃烧卖一定要配滚热的浓砖茶,一来可以消食解腻,二来可以茶话天下。“正所谓茶要喝透,话要说够,一顿烧卖才算完美。”内蒙古烧卖行业协会副会长,同时也是呼市沁园烧卖店创始人的王志强介绍说。
王志强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烧卖地不地道也是有标准的。往往从外观就能看个八九不离十。“拎起来是个灯笼,放下去是个坛子,或者说拎起来是个茄子,放下去是个碟子。此外,最讲究的就是‘三度’,即速度、温度和香度。首先就是速度,制作好的烧卖一定在第一时间端出来赶紧品尝,有了这个上桌的速度才会有烧卖的温度。俗话说一热抵三鲜,只有在趁热吃才能把烧卖的香味和鲜味挥发到极致。而这自然也就有了香度。”王志强说道
小烧卖做出了大文章
呼和浩特经营烧卖的餐馆星罗棋布,目前,在玉泉区的大街小巷遍布着家烧卖馆。仅仅是在位于玉泉区的中国烧卖美食街上,就集中着35家烧卖馆,除了德顺源、老绥元、沁园这几家招牌店外,这条街中,烧卖名店繁多,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在全呼市都颇有名气。这条街上每日客流不断,形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餐饮风景线。然而,这里最大的亮点,绝不仅仅是可以品尝到呼市最地道的烧卖美食。因为,在烧卖一条街还连接五塔寺、席力图召、大召等旅游景点。所以说,烧卖一条街更是一条旅游景观带。每天上午的8点到10点之间,是烧卖一条街最繁忙的时候,前来品尝烧卖的食客你来我往人流不断。
采访中,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了解到,烧卖一条街东起五塔寺后街东口,临石羊桥路。经小召头道巷(旧城改建前称小召三道巷)至兴盛街(年前称屹料街)西口,临大南街及大盛魁商业区。北至小召前街的向北延伸段,临大东街,全长米。年11月创建了“呼和浩特烧卖第一街”同时举办了“第一届烧卖文化节及大赛活动”:在年12月举办了“第二届烧卖文化创意展示大赛活动”。截止到年底,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一共成功举办了六届烧卖文化节。呼和浩特烧卖第一街被中国饭店协会命名为"中国烧卖美食街",至此烧卖戴上了国字号桂冠,成为呼和浩特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名片。
随着生鲜物流发展,烧卖也发到了全国各地,小烧卖做出了大文章。
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展示
细心的外地游客来到呼市不难发现,在随处可见的烧卖馆的招牌上,有的写着“烧卖”,还有的却是烧麦,或是捎卖、稍美等不同写法。那么,地道的呼市烧卖到底是哪两个字?这就要从烧卖来源的民间传说讲起。
一种说法是:早年呼市的烧卖都在茶馆出售,食客一边喝着浓浓的砖茶,吃着各种小糕点,一边就着吃热腾腾的烧卖,故烧卖又称“捎卖”,意即“捎带着卖”之意;也有人说因为烧卖的边稍皱折如花,故又称之为“稍美”。现今,烧卖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也有许多烧卖馆的牌匾上写着“烧麦”二字。对于哪一种叫法更准确。王志强表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和而不同’。所以,不论是哪两个字,都有其中的道理。”写法众多恰恰也成了烧卖文化的一大特色。
五一期间,欢迎您带着家人或朋友,来到呼市品尝烧卖,感受老呼市的烟火气。
需要给外地游客提个醒的是,在呼市,烧卖是按皮的重量来计价的,也就说,“一两烧卖”指的是使用一两干面粉制作的烧麦皮的重量,并不包括羊肉大葱馅料的重量。但是很多外地人都不知道,习惯按饺子的重量来点。实际上,呼市的烧卖一笼八个,基本够一个人的饭量。。所以,外地朋友来到呼市,可以每人先点上“一两烧卖”品尝。
来源:青橙融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