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 。
要了解 河文化,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到 河博物馆。
河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江河博物馆之一,是中国 的以 河为专题内容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
近日,我来到这里进行参观,从历史资料和馆藏图片里去感受母亲河的澎湃和豪迈。
笔者站在迎宾路上,远远就望见 河博物馆,该馆馆名由舒同先生题写。
河博物馆外观给人的 感觉是低调庄重,但看到入口门像一个火箭发射塔造型的玻璃门后,感觉还挺有艺术气息。
进入院内,笔者看到附近的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也正准备有序参观。
步入展馆序厅,眼前呈现出 河水波浪翻滚、汹涌奔腾之势,原来是一幅 河壶口瀑布图,用立体的艺术形式展现给人们,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 的 色瀑布,也是 河上 的大瀑布。
序厅的中部,是毛泽东主席题词:“没有 河就没有整个民族”。
据展板显示,博物馆陈列以“华夏国脉— 河巨龙的缩影”为主线,分为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谐之路等五个展区。
流域地理展厅,向参观者叙述了 河的源头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 河流域气温适中,物产丰富,先民们万年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河从青高原到注入渤海,全长公里,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内蒙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 河上游,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以下为下游。 河年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高达35kg/m。
该展区里还配有详细的的 河流经河道地形模拟图,可以很直观的看到 河从上游到下游的河道和流速的变化。
在民族摇篮展区,我了解到, 河流域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因为自然条件优越,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迅速,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伴随着农耕、冶金、文字等的发明和使用以及城市的发展,思想文化兴盛,奠定了“民族摇篮”的基础,在夏朝至北宋时期,历时三千多年里, 河流域一直是中国 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展馆里还展示了仰韶文化时期的精美的陶罐和陶碗等许多文物藏品,让人感叹 河流域的古人高超的制陶技术。
展馆里还展出了夏、商、周朝代,国家机构、礼乐制度规范、青铜文化等这期间,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哲理丰富的《易经》等不朽之作诞生。
在春秋战国时期, 河流域产生了诸之子百家学说,例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杂家、墨家、阴阳家等。百家学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是人类宝贵的财富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说 河离不开治河,在千秋治河展区,我看到 河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有险恶的一面。
河作为横贯我国东西的一条大河,由于特殊的水情、河情,灾害频繁,极难治理。从大禹治水开始,后期朝代都非常重视治理 河,虽然有过短暂的平稳期,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修堤一淤积一决口一改道”的循环局面。
展区里面还展示了明朝潘 训一幅《河防一览图》的复制品,据介绍原图收藏于国家博物馆,里面详细描绘了当时 河的河防情况。
笔者见到,还有许多古洪水资料文献、清乾隆皇帝和道光皇帝水情奏折、河南登封汉代启母阙大禹治水刻石、 河下游河道变迁挂牌模型等向参观人呈现;我还还看到了河南渑池县年洪水刻记碑实物,还有明朝年间的悬河记录,还在墙壁展览里,见到了 河岸边的陕县在年的民谣:“道光二十三, 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
我在展区内还看到一个珍贵的石碑,就是"郑工合龙处"碑,该碑高.5厘米,宽75.5厘米,厚14.5厘米。该碑为清朝河道总督、 收藏家、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吴大徵亲笔撰写。它是证明光绪十三年, 河在郑州十堡东决口、堵复始末的 实证,是研究 河特大堵口工程的重要参照,被誉为" 河上的三绝碑"。
据展区历史上人为因素造成的 河决口改道表看到,从公元前年到年,共有14次大的决口,大部分都是因为战争,水淹城池,造成生灵涂炭。
展区内还展示了开封因为 河水害,造成城摞城的示意挂盘,标注了北宋城、明洪武城、清康熙城、今开封城被淹埋的深度共达八米,通过这个图可以看到 河洪水的可怕。
笔者看到有一位年轻的妇女,在参展中也在指着一些图片给自己的孩子讲解。就随即和她攀谈,询问她到 河博物馆的感受。
这位年轻妇女告诉笔者:“我是郑州惠济区人,就在 河边长大,从小就听我奶奶讲水灾的危害,今天是 次来,顺便也带上我8岁的儿子,让他也了解我们家门口的母亲河。”
清代 河河官体系群众们在正在参观河有水凶险,治河开新篇。新中国成立后, 河治理由历史上以防治下游洪灾为主转向全流域大规模除害兴利、综合治理,传统治河技术与现代水利技术相结合,确保了下游岁岁安澜,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资料显示,年3月 河花园口缺口复堵成功, 河又重新回归故道。
年5月,中共冀鲁豫区 河水利委员会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新的机构“ 河水利委员会”。
首任 委会主任王化云塑像王化云的公文包该展区还立有 任 委会主任王化云的塑像,同时还有中央人民 府 务院任命通知书,任命王化云为 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时间是年12月23日。旁边还展示有王化云曾经使用的公文包,笔者看到,他的公文包很大,磨得都掉了皮。
图片还展示了年,在冀鲁豫解放区群众为 河归故复堤的场景。
河水文站分布图年, 委会组织到 河源头勘察,博物馆陈列有当时采集的河源之石。
毛主席用过的摇把在展区中部还设置了 视察 河的大型图片墙。
防洪防凌是治 工作的 要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四次加高加固了下游两岸堤防,修建了河道整治工程,建成了小浪底、三门峡、故县、陆浑等防洪水库,开辟了东平湖、北金堤等蓄滞洪区,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
中华人民国和国成立以来, 和国家十分重视 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毛泽东同志首次离京就到 河视察,发出了要把 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之后 和 也相继亲临视察。
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水源,也是资源型缺水河流,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哺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全国15%的耕地,支撑着全国14%的GDP,为沿 60多座大中城市个县(市、区、旗)及众多能源基地提供水源,同时还担负着向京津冀鲁等流域外地区调水任务。
展馆内,还展示了近年来, 河流域部分水库和坝址岩心。
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最广大的地区,也是 河泥沙主要来源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治理, 河流域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2万多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入 泥沙 亿吨。
胡杨树介绍 河上抗洪用过的船在新的发展时期里, 河的治河工作开始注重水资源利用与节约、生态环境和保护相结合,以促进人们与 河和谐共存,绿色发展。
展馆内景 河号子展示河工用过的物资在展馆里,还展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河号子”保护传承项目,使观展群众更直接了解 河老河工们干活时的状态和劳动时的呼声,这些“ 河号子”可以提劲鼓气,提高工作效率和热情。
河博物院一景 河水车模型笔者在 河博物院的参展结束时,从一位工作人员口中得知, 河博物馆现有藏品1万余件(套),涵盖历史文物、自然标本、书画、音像图片四大类。
大禹塑像从展馆里出来,可以移步 河博物馆院外,院外还设置有 河水车,参展人可以亲身体验一下 河水车取水的辛苦和乐趣,院内还有历史治水名人大禹的塑像。
美丽的 河、壮观的 河、生态的 河, 河远上白云间,造福人民国泰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