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车驾征蠕蠕,楚之与济阴公卢中山等督运以继大军。时镇北将军封沓亡入蠕蠕,说令击楚之以绝粮运。蠕蠕乃遣觇楚之军,截驴耳而去。有告失驴耳者,楚之曰:“必觇贼截之为验耳,贼将至矣。”乃伐柳为城,灌水令冻,城立而贼至,不可攻逼,乃走散。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一个士兵向上级领导报告,军队中有驴的耳朵不见了。上级领导一听,觉得事出反常必有妖,说必然是贼人故意把驴耳朵割下来,跑到敌人那里当作证据,敌人就要来进攻了。大家赶紧修筑城墙,防范敌人。后来敌人果然来攻打,但因为及时修筑了城墙,所以无功而返。这个聪明的将军是谁呢?他就是北魏年间的大臣,曹魏太常司马馗的八世孙司马楚之。而这个司马馗是谁呢?他是司马懿的四弟,也就是说这个司马楚之还是晋朝皇室之后,身份却是相当显赫的。刘裕灭亡东晋,建立南朝刘宋政权,而且大肆屠杀司马家族的后裔,司马楚之为了避难,就跑到了北方,成为北魏初期的一名大臣,后来因战功赫赫,被封为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等等一系列的官职。那么上面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打柔然的时候,就是资料里面提到的“蠕蠕”了。为什么要叫这么一个怪异的名字呢?因为太武帝觉得柔然人都是智力低下的虫子,所以把他们都叫做“蠕蠕”,不仅自己这样叫,还要求全国人民都这样称呼柔然。这个柔然人是个什么民族,说法很多,譬如说是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等等,反正最后是被北魏给打灭亡了。说的是太武帝准备去攻打柔然,实际上是去报仇,因为当年柔然趁着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的时候,趁机出兵攻打北魏,还包围了云中城,最后是在太武帝的指挥下才好不容易击败他们。另外说一下,这里的云中城不是苏轼所说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个云中城只是一个边塞城市,位于今天的内蒙古托克托县。它是战国时期赵国在北方云中郡的中心城市,李牧就曾驻防在这里。而苏轼说的那个云中是指今天山西大同县,以前大同在唐代时就叫云中郡,宋代时叫云中府,后来才改为大同府。在这一次出征中,司马楚之担任的是护送军粮的责任,当时北魏的镇北将军封沓叛变跑到了柔然,并且给敌人通报消息说北魏要派兵来攻打了。而且还献上计谋说,北魏远道而来,只要截断他们的粮草供应,他们自然就不战而退了。柔然人一听也有道理,于是就派出探子去窥探北魏军队的动向,搞搞情报什么的。柔然的探子接近北魏军队以后,果然发现对方正朝着柔然进发。但就这样回去,这个探子又怕口说无凭,于是悄悄摸到北魏军队的后勤部队中,割去驴子的耳朵。为什么要割耳朵,而不是把整头驴子都偷走,确实也不知道这个探子是怎么想的。毕竟割驴耳朵的时候驴子必然痛得大叫,难道他不怕惊动敌人?所以也有的史书翻译不说此人是把驴耳朵给割走了,而是说把驴子给偷走了,但毕竟史书上写的就是“截驴耳而去。有告失驴耳者”,这里的耳不是辅助词,确实指的就是驴耳朵。总之割就割吧,反正也没有被人发现。就这样,探子带着驴耳朵和情报回了柔然,第二天士兵发现有驴的耳朵不见了,于是就向上级领导司马楚之报道了这个情况。司马楚之心想,后勤部队不缺粮不缺菜的,难道有人饿得把驴耳朵割下来给煮了?他的脑袋确实够灵活,想的也很深,猜测可能是敌人故意把驴耳朵割走,好拿回去当作证据。于是连忙下令让士兵们砍掉附近的柳树,搭建起一个简陋的大营。其实说是城,不如说就是一道围墙,然后又让士兵去提水来浇在木墙上,北方那个天气,要不了多久就冻得跟石头似的,确实也足够坚硬。果不其然,后来柔然人果然来攻打司马楚之的后勤部队,但是因为及时修筑了城墙,只会骑马不会攻城的柔然人也没有办法,根本没法接近。那城墙冻得光溜溜的,火烧刀劈都没用,没办法就只好撤退了。后来太武帝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欣赏司马楚之,还为此表扬了他。不得不说,司马楚之的脑袋确实有够用,一般人估计也想不到这个层面上,多半都因为是自己的士兵干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0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