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把面发”,新春佳节临近,巧手娘手工艺合作社的当家人杨晓娟更忙了。
合作社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 河湿地管护中心河口村,走进这座古色古香的院落,展示室里摆满了形态各异的花馍。
“这几天,来定制花馍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每年这个时候都这样。”杨晓娟告诉记者。
托克托县位于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麓、 河上中游分界处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受走西口文化影响,托克托县花馍融合了山西、陕西风格。
据考证,花馍源于祭祀祭品,经过漫长发展演变,逐渐由官方向民间转化,并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岁时节令、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结合起来,增加了在民间的普及性和平民化特征。
这些花馍制品形式多样、姿态各异,兼具供奉、观赏和食用等多种功能,也可以用作馈赠亲友的礼品,成为民间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
杨晓娟,一名32岁的创业者,出生于河口村的她从小就受到龙灯鼓、舞龙、双墙秧歌、托县炖鱼、河口豆腐等非遗文化感染,发现自家的花馍也是一门传承技艺,跟着奶奶、妈妈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制作花馍的乐趣。
“怎么能让宝贵的传统手工艺变得流行起来,好看又好吃,更好地传承下去?”
基于发自内心的喜爱和这个情结,年,杨晓娟成立了巧手娘手工艺合作社。这一年,她遍访了托县农村懂花馍的老艺人,还与当地 府单位联合举办了花馍比赛。
年,杨晓娟按照婚丧嫁娶、生辰寿礼和年节祭祀等用途对托县花馍进行了分类归纳。
年,杨晓娟的巧手娘手工艺合作社被呼和浩特市文化遗产中心列入非遗传习所。年,被呼和浩特市文化遗产中心列入市级名录。
杨晓娟说:“现在有20多名村民参与到合作社中来,我们全年收入可达万元,并且已经做好了申请市级非遗传承人准备。”
这种最初自发的花馍塑作活动,充分展示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才能,加之又具有现实的市场需求和能人带动,使蕴含在民间习俗中的文化传统在当下得到传承和彰显。
(来源:草原客户端)
原标题:《巧手娘的花馍情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625.html